第158章 山雨欲来,风已满楼。-《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2/3)页

    与此同时,长安城内各大坊曲,那些底蕴深厚的世家大宅中,也纷纷亮起灯火。

    崔家、卢家、郑家、王家……这些山东郡姓,以及韦家、杜家等关陇世族的当家人或核心人物,都在仔细研读那份敕令,并与幕僚、账房紧急商议。

    他们看得分明。

    朝廷这是效仿东宫,但要玩得更大。

    东宫债券面额小,利于流通,某种程度上是向民间让利,培育市场。

    而朝廷一上来就是百贯、千贯的大额,目标直指他们这些掌握大量财富的世家豪族。

    “这是要我等‘报效’朝廷啊。”

    一位崔姓老者捻须沉吟。

    “也可视为一次机会。”

    身旁的另一位先生低声道。

    “东宫债券之利,我等此前未能全力介入,已失先机。此番朝廷债券,信用更足。若早期购入,待其如东宫债券般升值,转手之间,利润可观。且此时购买,亦是向陛下示好。”

    老者点头:“不错。朝廷既然开口,这个面子不能不给。何况,确有利可图。吩咐下去,调集资金,购入一万五千贯。”

    “其他几家,想必动作也不会慢。”

    类似的对话,在各大家族中上演。

    他们盘算着家底,权衡着政治表态与经济收益。

    最终,几乎所有的顶级世家都做出了类似的决定。

    积极响应,大量购入。

    他们资金雄厚,动辄上万贯的购入额,对于五十万贯的总盘来说,已是举足轻重。

    他们的打算与李泰、长孙无忌等人如出一辙。

    先购入,握在手中,等待债券在市场上因供不应求而自然升值。

    他们掌控着庞大的商业网络和影响力,有信心在合适的时机,将这些大额债券逐步转售给依附于他们的商贾、或是地方上的豪强。

    现在出手为时过早,且容易引起朝廷注意,显得吃相难看。

    他们要的是水到渠成,名利双收。

    在这些权贵与世家的带动下,一些消息灵通、嗅觉敏锐的巨商大贾也开始闻风而动。

    他们或许拿不到最核心的消息,但从权贵府中透出的些许风声,以及朝廷发行大额债券的举动本身,已让他们判断出——此物有利可图。

    他们开始筹措资金,准备在债券正式上市后,尽快分一杯羹。

    整个长安的上层社会,仿佛达成了一种无声的共识:抢购“贞观裕国券”,等待升值。

    东宫,司议郎班房。

    李逸尘坐在自己的值位上,面前摊开着一份公文,目光却并未落在其上。

    窗外天色有些阴沉,灰蒙蒙的光线透过窗棂,落在略显陈旧的书案上,映出他沉静的侧影。

    关于“贞观裕国券”的发行细则,他已通过正式渠道知晓。

    当听闻李泰、长孙无忌、房玄龄以及诸多世家大族纷纷第一时间大量认购时,他心中那最后一点不确定的阴影,也彻底消散了。

    他搁下笔,身体微微向后。

    “终究……还是走到了这一步。”

    他在心中默念。

    脑海里,不由自主地将东宫债券与这新出的“裕国券”放在一处比较。

    东宫发债,是为了西州那片看得见、摸得着的土地,为了安置那些嗷嗷待哺的徙民,是为了实打实的边陲稳固。

    那雪花盐,更是如同定海神针,虽未明言,却让持有债券的人心里有底,知道东宫手里攥着旁人没有的好东西。

    而且,一贯、十贯的面额,恰恰好,能让它在市井间流转起来,买米买布,支付工钱,它活了起来,成了血,成了肉,融进了长安城的脉搏里。

    所以它能溢价,因为它有用,因为它被需要。

    可朝廷这“裕国券”呢?

    “充盈国用,以备边储工役之需”——这话太空了。

    用在何处?

    边储几许?

    工役何方?

    没有一样是具体落地的。

    它不像是在为某个前程筹措粮草,倒像是开了一张巨大的借据,盖上了皇帝的玉玺,便要天下人认账。

    其心不纯,其根已浮。

    百贯,千贯,李逸尘几乎能想象到,寻常巷陌的百姓,那些支撑起市井繁荣的行商坐贾,看到这数额时会是如何瞠目结舌。

    这根本不是给他们用的。

    这东西,从诞生之初,就没想过要流入那活色生香的东市西市,没想过要沾染那人间烟火气。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