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臣遵旨!”李、段二人躬身领命,脸上难掩喜色。 这时,中书侍郎岑文本出列,朗声道。 “陛下,前番‘贞观裕国券’发行,天下响应,万民景从,足见陛下威德加于海内,亦见民间财力之丰沛。” “如今国用浩繁,百业待兴,若仅靠常年税赋,难免捉襟见肘。” “臣愚见,不若未雨绸缪,可着手筹划,于明年再行发行新一期‘裕国券’,专款专用,以应军国大事之需。如此,则不误边备工役,亦不增百姓赋税,实为两全之策。” 这番话,瞬间在朝堂上引起了更大的波澜。 多数官员,尤其是那些从中看到部门利益或个人机会的,脸上都露出深以为然的表情,纷纷附和。 “岑侍郎所言极是!” “此乃开源良策,陛下圣明!” “若能再发债券,则诸事可定矣!” 一时间,殿内充满了对再次发行债券的期待与鼓吹之声。 仿佛只要印出那些纸券,所有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一种过于乐观,甚至带着几分狂热的情绪,在百官之间弥漫。 李世民看着这一幕,心中那份因债券成功而滋长的雄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这种一呼百应、仿佛无所不能的感觉,他已经很久没有如此清晰地体验过了。 他甚至隐隐觉得,自己过去那些年的精打细算、量入为出,是否显得有些……过于保守了? “看来,众卿与朕,心意相通。” 李世民终于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昂扬。 “前番‘裕国券’之效,确出朕之意料。天下归心,财力可用,此乃天佑大唐!” 他微微停顿,目光变得锐利而深远。 “着令中书、门下、民部,即日开始,筹划明年发行新一期‘贞观裕国券’事宜!数额……务求充足,以应国用!” “陛下圣明!”群臣齐声高呼,声震殿宇。 在这片欢呼声中,李世民仿佛看到了明年旌旗招展、大军东进的壮阔场景。 他甚至已经想到,届时,他要御驾亲征! 不仅要带上能征惯战的将领,更要带上太子李承乾! 让他亲眼目睹大唐的赫赫军威,亲身经历开疆拓土的荣耀! 这,才是培养储君的最好方式! 朝会在一片看似蒸蒸日上、雄心万丈的气氛中结束。 百官退朝时,许多人脸上都带着兴奋的红光,三三两两议论着未来的宏图,言语间充满了对无限资金的憧憬。 东宫,显德殿。 他挥退了所有侍从,只留下坐在对面的李逸尘。 “先生,你都看到了。” 李承乾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和焦虑。 “朝堂之上,如今已是这般光景。父皇决心已定,要再发巨债,以充征伐之资。各部衙门眼见有了这‘便捷’财路,要钱的奏疏如同雪片,仿佛一夜之间,大唐处处都是非投巨资不可的‘要务’。” 他握紧了拳头,指节微微发白。 “孤昨日粗略算了算,仅是今日殿上提及的几项,若尽数批准,所需钱粮便已远超此次五十万贯之数!” “这还仅仅是开始!……先生,学生这心里,实在是不安!” 李承乾抬起头,目光紧紧盯着李逸尘,寻求着支撑和答案。 “学生知道,你之前说过要‘等’。可如今这形势,还能等吗?” “一旦朝廷债券滥发,信用崩塌,首先受到冲击的,便是我们东宫的债券!那些信任学生,将家财投入其中的商民,该如何是好?东宫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一点声望,难道就要随之付诸东流?” 李逸尘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意外的表情,仿佛眼前的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待李承乾说完,他才缓缓开口。 “殿下所虑,臣明白。局势已然到了关键时刻。” “若仅仅是这五十万贯债券,以其背后朝廷的权威,加上初期被权贵世家囤积,短期内或可维持表面平稳,即便有些许波动,以东宫目前掌握的资源和信用,尚可周旋,甚至利用雪花盐的隐性担保进行托底,抵挡一阵。” “然,殿下看清了问题的核心——信誉在于‘预期’,而不在于三年后是否真的能兑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