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儿臣所奏,正与工部之事相关。” 李承乾声音清朗,回荡在殿中,引得众臣纷纷侧目。 “段尚书方才所奏官道修缮,利国利民。然儿臣近日深思,我大唐立国已近二十载,四海渐安,然欲求国力长治久安,万世不移之基业,仅凭现有之工巧技艺,恐难以为继。” “农具之利钝,关乎黎民温饱。器械之精粗,关乎军国强弱。水利之兴废,更关乎天下丰歉。工部所辖,实为国之命脉所系,其责重大,关乎国本。” 他顿了顿,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探究的视线,其中不乏重臣如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深沉的目光。 他提高了声量。 “儿臣忝为储君,常思为父皇分忧,为社稷尽力。因此,儿臣恳请父皇,” 他再次躬身,语气底气十足。 “允儿臣全面辖制工部!儿臣愿亲自主持工部事务,务使我大唐之工艺,远超历代,让我大唐之仓廪,更加充盈!”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一阵低低的哗然在百官中扩散开来。 太子请求具体管辖某个部门并非没有先例。 但“全面辖制”工部,这意味着工部及其下辖的将作监、少府监、军器监等所有机构,其人事、财政、各项工程的审批与执行,都将归由太子直接管理。 工部尚书、侍郎等官员需向太子负责。 这几乎是将整个帝国的工程建设和技术制造体系,从皇帝的直接掌控中剥离出来,交给了太子。 李世民眉头微不可察地蹙了一下。 他身体微微前倾,他没有立刻回应,目光深沉地看着阶下的儿子。 “太子,”李世民缓缓开口,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 “你有此心,朕心甚慰。工部事务繁杂,涉及国计民生,确需锐意进取之人掌管。” “然,全面辖制……非同小可。工部所司,上至宫室营缮、礼器制造,下至百工管理、山川修缮,乃至军械打造、屯田水利,千头万绪,牵一发而动全身。” “你身为储君,学业、监国、礼仪诸事已是不轻,再总揽工部,恐精力不济。” 李承乾听出了父亲的犹豫和拒绝之意。 他早有准备,此刻并不气馁,反而抬起头,目光迎向李世民。 “父皇明鉴。儿臣深知工部职责重大,正因其重大,儿臣才愿亲力亲为,为我大唐夯实根基。儿臣并非要独断专行,凡重大决策,自当禀明父皇圣裁。至于精力,儿臣年轻,正可磨砺,不敢言苦。” 他话锋一转,抛出了他深思熟虑的筹码。 “况且,儿臣既请此任,自有把握为父皇解一近忧。若父皇允儿臣所请,儿臣愿在三月之内,为内帑及民部,额外提供十万石……精盐。” “精盐”二字,他刻意加重了语气。 刹那间,殿内安静得落针可闻。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李承乾身上,充满了难以置信。 就连一直垂眸不语的长孙无忌,也猛地抬起了头,眼中精光一闪。 房玄龄捻着胡须的手停在了半空。 李世民敲击扶手的手指倏然停下。 他的身体不易察觉地坐直了一些,眸中闪过一丝极亮的光芒,但旋即又被更深沉的思虑所掩盖。 十万石精盐! 这不是粗盐,也不是带着苦味的矿盐,而是东宫特有的雪花盐! 其价值远超同等数量的粮食。 如今国库虽非空虚,但用度亦紧,对外用兵、赏赐功臣、赈济灾荒,处处需要钱帛。 这十万石精盐,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能解太多燃眉之急。 李世民的心动了。 巨大的利益就在眼前,由不得他不心动。 但他毕竟是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帝王,深知权力制衡的重要性。 工部,看似不如吏部、民部、兵部那般核心,但其管辖范围极广。 李世民在心中快速盘算着工部的权责。 工部,其下有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部司四司。 工部司掌经营兴造之众务,包括城池土木、工役程式、京都营缮、材物采购、工匠管理等。 屯田司掌天下屯田及京文武职田、诸司公廨田。 虞部司掌京城街巷种植、山泽苑囿、草木薪炭、供顿田猎之事。 水部司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凡舟楫灌溉之利,皆总而成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