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此外,还有直属的将作监,掌供邦国修建土木工匠之政令,总左校、右校、中校、甄官等署,负责宫室、陵寝、官廨、城郭等的具体营造。 少府监,掌供百工伎巧之事,总中尚、左尚、右尚、织染、掌冶五署,负责宫廷所需服饰、器物、仪仗等的制造。 军器监,掌缮造甲弩之属,按时输入武库。 甚至各地的重要矿冶、铸钱监,也多在工部的业务指导范围之内。 这确实是一个庞杂而关键的体系。 将如此全面的管辖权交给太子,意味着太子将直接掌控大量的工程资源、工匠人力、部分屯田收入、山川林泽之利,乃至军器制造的一部分环节。 太子府的势力将借此迅速渗透到这些实权部门,其能量和影响力会急剧膨胀。 李世民的目光再次落到李承乾身上。 他看到的是儿子眼中不容置疑的坚定和一丝隐藏得很好的、志在必得的锐气。 他在犹豫。 一方面是巨大的利益诱惑和一丝对儿子成长的期许,另一方面是对权力失衡的担忧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警惕。 殿内的群臣也都屏息凝神,等待着皇帝的决定。 不少人心中翻江倒海。 太子此举意欲何为? 仅仅是为了做事? 还是借此培植私人势力,巩固储君之位? 那十万石精盐的承诺,是空头支票,还是真有依仗? 若是后者,太子的手段就有些惊人了。 良久,李世民深沉的声音再次响起,打破了殿中的寂静。 “太子,你可知,工部事务,关系甚大。朕并非不信你,只是……” 李承乾立刻接口,语气恳切而带着一种不容拒绝的务实。 “儿臣明白父皇的顾虑。工部所涉,乃国之公器,儿臣绝不敢因私废公。儿臣请辖工部,只为做事,不为揽权。” “父皇若允,工部一切章程,儿臣必严格遵守。父皇若有何需要工部紧急办理之事,或是对某些工程另有部署,一切仍按父皇旨意行事,工部上下必优先办理,儿臣定当鼎力相助,确保无误!” 这番话,既表明了态度,又给了皇帝一个台阶,暗示皇帝即使交出管辖权,依然可以保留最终的干预权和特定项目的指挥权。 李世民目光闪烁,内心反复权衡。 太子的条件太诱人,姿态也放得足够低。 全面辖制,但保留皇帝的最终否决和干预权,这似乎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折中方案。 既能得到那十万石精盐,解决财政压力,又能借此观察太子的能力和真正的意图。 看他是否真的能将工部事务打理得更好,是否真的如他所说,是为了“夯实国本”。 或许,这也是对太子的一次考验。 风险固然有,但收益也可能巨大。 况且,以他李世民的威望和对朝局的控制力,即便太子真的在工部有什么异动,他自信也能随时收回权柄。 想到这里,李世民心中已然有了决断。 他脸上看不出喜怒,只是缓缓点了点头,声音沉稳而有力,传遍大殿。 “既然太子有如此决心,又愿为朕分忧,朕便准你所奏!” 他目光扫过工部尚书段纶等人。 “即日起,工部及其所辖诸监署,一应事务,皆由太子全面辖制。工部诸卿,当悉心辅佐太子,不得有误。凡有重大决策,仍需报朕知晓。” “儿臣,谢父皇恩典!” 李承乾强压下心中的激动,深深拜下。 他知道,第一步,他成功了。 “臣等遵旨!”段纶带领工部官员出列领旨,表情各异,有惊讶,有疑惑,也有几分审慎。 朝堂上没有人出来反对,跟着太子似乎也不是不行,毕竟现在太子的声望已经如日中天。 退朝的钟声响起,百官怀着复杂的心情依次退出。 消息像风一样迅速传遍了整个皇城。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