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立下规矩!-《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2/3)页

    “这花纹繁复,很费功夫吧?一日能完成多少?”

    老工匠见这位“贵人”似乎并无恶意,胆子稍大了些,答道:“回贵人的话,若是专心致志,一日……大约能雕出这么一片。”

    他用手比划了一下大小,约莫巴掌大的一块区域。

    李承乾沉默片刻,道:“辛苦了。”

    随即,他又转向旁边一个正在组装木架的年轻工匠,询问那木架的用途、承重如何。

    他接连问了好几个工匠,问题都颇为具体,涉及材料的选用、工具的损耗、制作的时长、遇到的难点等等。

    他的态度始终平和,没有丝毫不耐,更没有寻常贵族官员对待工匠时那种不自觉的轻视。

    李逸尘在一旁静静看着,心中念头转动。

    李承乾此举,显然是在实践他昨日所说的“依靠并扶持真正创造财富的力量”。

    他在尝试打破那层无形的壁垒,直接与这些生产力的直接创造者沟通。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最初的惶恐过后,工匠们发现这位身份尊贵的贵人竟然真的在关心他们的活计,眼神中渐渐多了几分惊异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

    同时,李逸尘也在仔细观察着这个时代顶尖的木工作坊。

    他看到工匠们使用的工具——斧、锯、凿、刨、尺、规、矩,其基本形态与他认知中的传统木工工具已相差无几。

    他们的榫卯结构技艺纯熟,无需铁钉便能构建出坚固的框架。

    这让他心中不禁感慨古人的智慧。

    然而,他也看到了效率提升的空间。

    工作台的布局似乎可以更合理,以减少工匠不必要的走动;

    一些工具的握持部位或许可以根据人体力学稍作改良,以减少长期劳作对手腕的损伤;

    不同工序之间的衔接显得有些随意,可能存在等待和重复搬运的浪费。

    但这些想法,他暂时只能放在心里,需要寻找合适的时机提出。

    离开木工作坊,段纶又引着众人前往铁匠作坊。

    还未走近,便感到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叮叮当当的金铁交击之声不绝于耳。

    铁匠坊内,景象更为炽热和粗犷。

    数个高大的炼炉燃着熊熊火焰,鼓风囊呼呼作响。

    赤着上身的壮硕工匠们,古铜色的皮肤上汗水淋漓,他们挥舞着沉重的铁锤,在铁砧上反复锻打着烧红的铁块,每一次敲击都迸溅出耀眼的火星。

    李承乾依旧没有在意环境和高温,他走近一个正在锻打一把锄头的工匠,仔细观看他的动作。

    那工匠全神贯注,并未立刻察觉身后站了人。

    直到他将初步成型的锄头浸入水中,发出“刺啦”一声,腾起大片白雾,才猛地回头,看到一大群官员,顿时吓了一跳。

    “不必惊慌。”李承乾示意他继续,然后问道,“打造这样一把锄头,需多久?用料几何?”

    那铁匠喘着粗气,用挂在脖子上的汗巾擦了把脸,答道:“回大人,从烧料到打出形,再淬火、打磨,差不多要大半日功夫。用料……约莫两斤生铁。”

    李承乾看向那刚刚淬火、还冒着青烟的锄头,眉头微蹙。

    大半日一把,效率确实不高。

    他又询问了关于铁料来源、燃料消耗、工具损耗等问题。

    铁匠一一作答,虽然言辞朴拙,但数据具体。

    李逸尘的目光则被那些炼炉和鼓风设备吸引。

    他注意到鼓风用的是皮囊,靠人力往复推动,效率低下且耗费体力。

    他想起历史上似乎有利用水力鼓风的记载,或许可以在这方面进行引导。

    同时,他也观察到铁匠们的锻打方式,似乎缺乏标准化的模具,更多依赖工匠个人的经验和手感,这可能导致成品质量的参差不齐和效率。

    接着,他们又巡视了负责宫廷器皿制作的少府监属坊,看到了金银细作、漆器、织锦等更加精细的工艺。

    太子同样细致地询问了制作流程和耗时。

    一圈走下来,时间已过去近两个时辰。

    李承乾额角见汗,右脚站立显然更加吃力,但他眼神中的光芒却越发锐利。

    他让段纶将主要官员和所有作坊的匠头召集到工部正堂前的空地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