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立下规矩!-《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3/3)页

    数百人聚集在堂前,工匠们站在外围,惴惴不安地看着被官员们簇拥在中间的太子。

    工部官员和东宫属官们也心中疑惑,不知太子意欲何为。

    李承乾环视众人,深吸一口气,朗声开口,声音清晰地传遍全场:

    “孤今日巡视各坊,所见所闻,感触颇深。我大唐工匠,技艺精湛,巧思不凡,此乃国家之幸!”

    开场的一句肯定,让许多低着头的工匠下意识地抬起了眼,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

    他们习惯了被驱使、被轻视,何曾听过如此地位的贵人当众赞扬?

    “然而,”李承乾话锋一转。

    “孤也看到,诸多器物打造,耗时颇长,人力耗费巨大。譬如一把锄头,需大半日。一架水车,需十数日。一件精密器皿,甚至需数月之功!”

    “长此以往,如何能满足我大唐日益增长之需求?如何能让我大唐仓廪更加充实,军械更加精良?”

    他的声音逐渐提高。

    “故此,孤今日在此,对工部上下,无论是官员,还是匠人,立下规矩!”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自即日起,凡工部所属,无论何人,无论其位高低,只要能改良现有工具、器械,提升制作效率,或能创制出新式农具、水利器械,利于农耕,或能解决现有工艺难题,节省物料、人力者,一经证实,按其功劳大小,孤必不吝重赏!”

    此言一出,场中先是死一般的寂静,随即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吸气声和窃窃私语。

    官员们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惊愕与不解。

    太子这是要做什么?

    鼓励匠人改良工具?

    还要按功劳重赏?

    这……这与历来的惯例大相径庭!

    工匠乃是贱业,其技艺不过是谋生手段,何曾需要储君如此大张旗鼓地鼓励和奖赏?

    而外围的工匠人群,则如同被投入一块巨石的平静湖面,瞬间波澜涌动。

    许多人瞪大了眼睛,几乎怀疑自己听错了。

    重赏?

    因为他们改良工具?

    这简直是闻所未闻!

    一股难以言喻的热流开始在胸腔间窜动,那是一种被认可、被重视的激动,一种长久被压抑的、想要施展毕生所学和心中巧思的冲动,开始不受控制地萌发。

    李承乾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继续加重语气说道:“或许有人疑虑,即便有所想法,上报无门,或恐被上官、同僚侵占功劳。孤在此承诺,绝不容许此类事情发生!”

    他转向段纶及一众工部堂官,语气严肃。

    “段尚书,孤会即刻从东宫调派官员与卫士,常驻工部及各主要作坊。他们只负责一事——受理所有关于工具改良、技艺创新的建言!”

    “无论建言者是谁,是官员,是匠头,还是最普通的学徒,皆可直接向他们呈报!”

    “所有建言,他们需详细记录,直接呈报于孤!任何人不得阻拦、扣押,更不得侵占其功!若有人胆敢违逆,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段纶等人心中一凛,连忙躬身应道:“臣等遵命!”

    李承乾又看向那些眼神越来越亮的工匠们。

    “孤也知道,有些改良,非一人之力所能及。孤鼓励尔等相互切磋,合力钻研!若有需要,可向驻守官员申请,调拨物料、人手予以支持!”

    “若多人合作成功,赏赐按贡献大小,人人有份,绝不落空!”

    他最后目光扫过全场,一字一句地说道:“记住孤的话!在工部,在孤这里,能做事、能创新、能提升效率者,便是功臣!”

    “孤不管他出身如何,地位如何,只看他做了何事,立了何功!望诸位勉之,勿负孤望!”

    话音落下,场中再次陷入寂静。

    工部官员和东宫属官们脸上的懵逼神色更重了,他们完全无法理解太子这套做法的深意,只觉得匪夷所思。

    而工匠人群中,不知是谁第一个用力攥紧了拳头,紧接着,越来越多的人眼中燃起了火焰。

    那是一种看到前所未有之机遇的兴奋,一种恨不能立刻回到作坊,将自己琢磨了多年却从未敢轻易尝试的改进方案付诸实践的冲动!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