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两仪殿内,李世民批阅着奏疏,眉头却微微锁起。 王德悄步上前,将一份密报轻轻放在御案一角。 “陛下,东宫那边……太子殿下在工部,有些新举措。” 王德的声音压得很低。 李世民“嗯”了一声,并未抬头,手指依然翻动着眼前的奏章。 直到处理完手头一份关于漕运的急报,他才伸手拿过那份密报,展开阅览。 起初,他神色尚算平静。 太子初掌工部,下去看看,了解情况,是应有之义。 但看着看着,他的眉头越皱越紧。 密报上详细记述了太子李承乾巡视各作坊的经过。 如何与老木匠交谈,询问刻一个妆奁花纹需多久。 如何在铁匠坊忍受高温,看人打制锄头,甚至询问铁料消耗、鼓风皮囊的耐用。 如何召集所有官员和匠头,当众宣布…… “……凡能改良工具、器械,提升效率,创制新式农具、水利器械者,不论出身地位,一经证实,必不吝重赏……” “已从东宫调派官员与卫士常驻工部及各主要作坊,专司受理建言,任何人不得阻拦,直呈太子……” 李世民的指尖在“不论出身地位”、“直呈太子”这几个字上停顿了片刻。 他放下密报,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目光投向殿外空旷的广场,半晌没有说话。 心中一股复杂的情绪翻涌着。 震惊?有一点。 他这儿子,从小锦衣玉食,虽因足疾内心苦闷,但何曾真正接触过这些底层匠人、知晓这些具体而微的劳作细节? 如今却能耐着性子,在那等嘈杂脏乱之地待上近两个时辰,问得如此细致。 这绝非做做样子,他是真想做事。 欣慰?也有一丝。 为君者,能知民间造作之不易,总比一味空谈仁义、不知稼穑艰难要强。 但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不适,甚至是一丝隐忧。 鼓励匠人革新,厚赏有功之人,这想法本身,李世民并不完全反对。 工巧技艺若能进步,于国确实有利。 但太子的做法,太过……直接了。 他是储君,是未来的皇帝! 皇帝和储君,应该通过朝廷的法度、通过六部九卿的官僚体系去管理天下,去激励万民。 赏罚臧否,皆应由有关部门依律执行,昭告天下。 岂能如此……降尊纡贵,亲自去对着一群工匠许诺? 还设立直通东宫的渠道,绕过工部原有的管理体系? 这成何体统! 李世民自己也是马上得天下的皇帝,并非久居深宫之人。 他在军营中生活过,与秦王府的旧将们可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称兄道弟,情同手足。 但他很清楚,那是对将领! 是对那些为他搏命、有资格与他共享富贵的功臣! 他可以对尉迟敬德、程知节这些人心腹相交,推心置腹。 但对象绝不包括普通的士兵。 君与臣,官与民,士与工,其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这是维持秩序的根本。 而现在,太子似乎在亲手模糊这条界限。 “王德。”李世民缓缓开口,声音听不出情绪。 “老奴在。” “朝中……对此事,有何议论?”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