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竟有如此奇效。(求月票!!!)-《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3/3)页

    李承乾抬手打断了他,神色平静。

    “孤知道了。四弟有才学,为朝廷效力是好事。工部之事,按既定方略推进即可,不必分心他顾。”

    见太子如此表态,窦静和杜正伦便不再多言,行礼告退。

    出了显德殿,杜正伦对窦静低声道:“殿下气度,愈发沉凝了。看来,魏王此举,并未动摇殿下分毫。”

    窦静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佩服:“殿下之心,确非常人可测。我等只需办好差事便是。”

    两人离去后,李承乾独自坐在案前,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他并非全然不在意,只是李逸尘早已与他剖析过各种可能,包括世家可能推出魏王制衡,以及父皇必然采取的平衡手段。

    今日朝堂之事,不过印证了之前的预料。

    他现在的根基在于工部的实质性革新。

    李泰得到一个有限参与吏部议事的资格,短期内,还动摇不了他的根本。

    他需要做的,是继续夯实自己的根基,更快地提升效率,做出更多无可辩驳的实绩。

    想到效率,李承乾便想起了李逸尘日前提及的,关于改善东宫文书处理流程的设想。

    李逸尘说通过近日观察,草拟了一套方法,其核心在于“事先分类,标签管理”。

    他建议,应由书吏在接收文书之初,便依据内容而非来源将其归类。

    例如划分为“紧急军务”、“日常政务”、“工程营造”、“人事任免”、“钱粮审计”、“礼仪典制”、“建言献策”、“弹劾纠察”等大类。

    并辅以不同颜色的封套或标签进行标识。

    李承乾若能依此分类批阅,便可优先处理紧要事务,并将同类事务集中处置,从而避免思维频繁切换,提升效率。

    李逸尘还补充提出,可在各类文书下增设“待议”、“已批”、“转发”等状态标签。

    并建立专门登记簿记录文书流转全过程,以实现闭环管理,防止积压或遗漏。

    李承乾认为此法切实可行,当即下令在东宫试行,并命李逸尘与窦静、杜正伦共同商定具体分类细则。

    随后两日,李逸尘便与二人详细商讨。

    新法率先在东宫詹事府文书房试行。

    起初,书吏们因需额外进行分类贴签而感到不便,但数日后成效便显现出来。

    李承乾发现案头文书变得井然有序,他可根据颜色标识优先处理紧急或重要事务,同类事务集中批阅使得思路连贯,决策速度显著加快,各类文书的处理进度也一目了然。

    李承乾首先感受到了变化。

    他的案头不再是无序的文书堆积,而是按颜色分迭摆放。

    他可以根据自己的状态,先快速浏览赤色的“紧急军务”和黄色的“弹劾纠察”,再集中处理蓝色的“工程营造”和青色的“钱粮文书”。

    同类事务集中处理,思路连贯,决策速度明显加快。

    那些白色的“日常政务”和褐色的“礼仪典制”,则可以在零碎时间批阅。

    紫色的“建言献策”单独成迭,便于他仔细斟酌。

    黑色的“人事任免”则与吏部相关的文书对照起来看,更为清晰。

    窦静和杜正伦作为辅助太子处理文书的主要属官,也深感便利。

    他们向太子禀报事务时,可以按类别集中呈报,条理分明。

    需要查找旧档或追踪某件文书处理进度时,凭借分类标签和登记簿,也能迅速定位,不再需要漫无目的地翻找。

    这一日,窦静与杜正伦一同从显德殿出来,两人脸上都带着轻松之色。

    “杜兄,未曾想这李逸尘所倡之法,竟有如此奇效。”

    窦静忍不住感叹。

    “往日此时,你我怕是还在为梳理明日需呈报殿下的文书而头疼,今日却已处理停当。”

    杜正伦捻须微笑。

    “此法看似简单,实则是将繁杂事务条理化、规范化。司仪郎李逸尘年纪虽轻,于实务管理上,却颇有巧思啊!”

    这个消息也很快传到了李世民耳中。

    “李逸尘?”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