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两仪殿内,檀香的气息尚未完全散去。 李世民负手立于窗前,目光落在殿外渐沉的暮色中。 玄真人方才告退,那道消瘦的青袍背影似乎还残留几分无奈。 皇帝要他炼制丹药,他终究是应下了。 纵然心中秉持道法自然,深知金石之险,然天子之命,煌煌如天,由不得他这方外之人全然拒绝。 “丹鼎之事,凶险未卜……然陛下春秋鼎盛,龙体康健,或可藉此探求养生之辅,未尝不可……” 玄真人最终俯首的话语犹在耳边。 李世民知道,这已是这位颇有清名的道人能做出的最大让步。 他并非全然笃信长生,帝王功业,山河社稷,才是他心之所系。 只是……人至中年,近年来偶感精力不似从前,对那渺茫的延年之机,终究存了一丝难以言说的念想。 这念头一起,另一道身影便不由自主地浮上心头——太子背后那个若隐若现的“高人”。 此人能教太子权谋,能测天机,其智近妖。 若他……若他对丹道养生之术亦有涉猎,或是能有更为稳妥、更高明见解? 李世民眸色深沉,手指无意识摩挲着腰间玉佩。 他躁动的心绪稍稍平复。 此事急不得,需寻个恰当的时机,与高明好生谈一谈。 或许,能从高明那里,得到一些不一样的答案。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一阵急促却刻意放轻的脚步声。 王德趋步入内,躬身禀报。 “陛下,工部段尚书遣人来报,言及将作监下属一名匠户之子,年方十五,近日竟解决了弓弩院久悬未决的一处机括联动难题,使得新制神臂弩的上弦速度提升了半息,且更为省力。” 李世民闻言,眉梢微挑,转过身来。 工部……自太子辖制以来,倒是颇有些新气象。 他淡淡道:“哦?十五岁稚子,能解弓弩院大匠都束手之难题?可知其详?” 王德忙道:“回陛下,具体机巧,来人语焉不详,只说是那孩子观摩其父劳作,偶得灵感,以一套极精巧的连杆与偏心轮组替代了原先部分结构。段尚书已初步验看,确认有效,特此报知陛下与太子殿下。” “连杆……偏心轮……” 李世民低声重复,这些词对他而言有些陌生。 但“神臂弩”、“上弦提速”、“省力”这几个词却听得明白。 军国利器,丝毫改进都殊为不易。 他微微额首说道:“知道了。太子那边,想必已得讯息?” “应是如此。报信之人言道,段尚书已同时遣人往东宫呈报。” 李世民不再多问,挥挥手让王德退下。 心中那关于“高人”与丹药的思绪暂且压下,工部这突如其来的好消息,倒让他对太子近日所为,又添了一分考量。 效率,实绩,这才是眼下最实在的东西。 东宫,显德殿。 烛火通明,李承乾正伏案批阅着由新法分类好的文书。 赤色标签的边镇军报已处理完毕,黄色标签的几份御史弹劾也做了朱批,此刻他正专注于青色标签的钱粮审计文书。 新法施行后,效率确然提升,往日需至深夜方能理清的案牍,如今黄昏时分便可大致处理停当。 就在他刚批完一份关于漕运损耗的奏报时,殿外传来窦静略带兴奋的声音:“殿下!工部有好消息!” 李承乾抬起头,揉了揉因久跪坐而微感酸胀的右腿脚踝:“进来说。” 窦静快步走入,脸上带着掩不住的笑意,躬身道:“恭喜殿下!刚接工部段尚书急报,将作监弓弩院一名姓赵的老匠人,其幼子赵小满,年方十五,竟自行琢磨出一套巧法,改良了神臂弩的蹬踏上弦机构。” “经测试,确能提升上弦速度,且更省力!段尚书已亲自验看,确认无误!” “哦?”李承乾眼中骤然亮起光芒。 “此言当真?十五岁的孩子?” “千真万确!段尚书信中言之凿凿,言道此子平日沉默寡言,唯好观摩其父及诸位大匠劳作,常于沙地上划写些旁人看不懂的图样。” “此次便是他根据平日所见,提出以数根长短不一的铁杆与几个偏心轮组合,替代了原先那处颇为费力且易损的联动结构。” “好!好!好!”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