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那是何等清贵之地,聚集着天下最有学问的学者,能入内旁听,对于赵小满这等工匠之子而言,简直是鲤鱼跃龙门的第一步! 赵铁柱和那三名工匠闻言,只觉得一股热血直冲头顶,激动得浑身发抖,语无伦次地叩首谢恩。 “谢殿下!谢殿下天恩!小人……小人定当肝脑涂地,以报殿下!” 赵小满也懵懂地跟着父亲跪下磕头,小脸因激动而涨得通红。 李承乾满意地点点头,又转向段纶,语气郑重。 “段尚书,工部此次居功至伟!此术之重要性,孤不言,卿亦当明白。” “务必妥善保护参与此事的工匠,所有雕版、工具,皆需严加看管。” “臣,遵旨!” 段纶躬身领命,神色肃然。 他自然知道这雕版印刷术意味着什么。 李承乾心情激荡,又在工坊内巡视了一圈,询问了一些工部近期的其他事务。 段纶一一禀报,提到在太子“鼓励革新、重赏功臣”的政策激励下,工匠们士气高昂。 除了雕版印刷术外,还有几个小组正在各自钻研提升纺织机效率、改进农具、优化琉璃烧制工艺等课题。 虽然尚未有突破性进展,但那种埋头钻研、敢于尝试的风气已然形成。 “好!要的就是这股劲头!” 李承乾听得连连点头,对段纶,也是对在场的所有工部官员说道。 “工部,乃百工荟萃之地,是真正能将奇思妙想变为实物的所在!” “段尚书,你要记住,工部之要,在于聚天下英才,不论出身,只问才学!” “要敢于打破陈规,鼓励工匠大胆去想,放手去做!朝廷不吝赏赐,东宫更会鼎力支持!” “大唐的强盛,离不开农桑,离不开武备,同样也离不开工部的巧思与实干!工部一定要带好这个头!” 他这番话,既是鼓励,也是定调,明确地将工部提升到了一个关乎国本的战略高度。 段纶及一众工部官员听得心潮澎湃,纷纷躬身应诺。 “臣等谨记殿下教诲!” 就在众人沉浸在太子带来的鼓舞与对未来蓝图的憧憬中时,一直安静地站在角落,默默观察着那几块雕版的李逸尘,感觉到有人轻轻拉了拉他的衣袖。 他低头一看,正是赵小满。 赵小满仰着小脸,眼神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 还有一丝完成“作业”后的期待。 他对着李逸尘,极其恭敬地躬身行了一礼,声音虽低却清晰:“恩师。” 他这一声“恩师”和那个恭敬的鞠躬,在略显嘈杂的工坊内并不算太引人注目。 但却恰好被正心满意足、环视四周的李承乾看在了眼里。 李承乾微微一怔,目光在李逸尘和赵小满之间转了转,脸上露出一丝好奇的笑容。 “李司仪郎,觉得此子如何啊?” 他这话问得随意,带着几分闲聊的意味。 李逸尘面色平静,迎着李承乾的目光,坦然答道:“回殿下,此子于格物之道,确有几分异禀,观察入微,心思奇巧,且能沉心实践。” “臣见其是可造之材,不忍明珠蒙尘,故而近日已收其入门下,闲暇时教授他读书识字。” 他这番话语气平淡,仿佛在说一件再寻常不过的小事。 然而,听在李承乾耳中,却无异于一道惊雷! 先生……收了赵小满为徒? 刹那间,雕版印刷术的诞生在李承乾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无比的答案! 原来如此! 原来这一切的背后,都有先生的影子! 并非是先生亲自去抡锤刻版,而是他早在不知不觉间,播下了种子,引导了方向! 这雕版印刷术,看似是赵小满和几位工匠的灵光一现,但其根源,或许就来自于先生的学问点拨! 难怪…… 原来是自己这位神鬼莫测的先生,在背后悄然发力了! 李承乾心中瞬间被一股巨大的恍然和难以言喻的喜悦所充斥。 他看着神色平静的李逸尘,又看了看一旁因被太子和“恩师”同时关注而显得有些手足无措的赵小满,忽然有种奇妙的感觉—— 自己,似乎是多了个……师弟?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