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李世民在时,凭借其无与伦比的威望和对军队的绝对掌控,李承乾绝无造反的可能,甚至不敢有丝毫异动。 但一旦李世民远离长安,深入辽东前线,战事胶着,通讯不畅,时间一长,留在长安的太子会怎么想? 那些聚集在东宫周围的势力,那些被李世民压制或边缘化的人,会不会趁机怂恿? 就算李承乾本人没有反意,但只要他表现出一定的自主性,或者仅仅是李世民的多疑性格作祟,都足以酿成巨大的政治危机。 以李世民那通过玄武门之变上台、对权力交接有极度敏感的神经。 他怎么可能放心让一个已经显露出棱角的太子,长时间独掌后方? 恐怕他人在辽东,心却时刻系于长安,连觉都睡不安稳。 那么,李世民会怎么做? 仿效历史,让李承乾去洛阳或者是定州? 还是带他一同出征? 带太子出征,固然可以放在眼皮底下看管,但同样存在风险,且国不可一日无主,完全空悬长安亦非良策。 去洛阳或者定州,看似是一种折衷,但洛阳同样是陪都,具有相当的行政功能和象征意义,同样会形成一定的权力中心。 李逸尘的眉头越皱越紧。 他意识到,高句丽政变这个消息,是一个可能改变大唐对外战略的契机。 更是一个可能彻底改变李承乾乃至他自己命运的巨大变量。 他深知,高句丽多山险峻,城池坚固,军民习惯于寒冷气候,且作战顽强。 隋炀帝百万大军折戟沉沙的前车之鉴不远。 历史上李世民贞观十九年的亲征,取得了不少战术胜利。 攻克了包括辽东城在内的十余城,斩俘高句丽军数万。 但最终也未能一举攻灭高句丽,在安市城下受阻后,因天气转寒、粮草不继而被迫班师。 这场战争,实际上成了一场消耗战。 如果……如果因为自己的出现,促使李世民将征讨高句丽的时间提前,那么,准备是否足够充分? 战略是否得当? 后勤能否支撑? 一旦战事不利,或者陷入僵持,对大唐国力的消耗,对李世民威望的打击,以及由此引发的内部政治动荡…… 他必须未雨绸缪。 要思考如何应对李世民可能做出的亲征决定以及由此产生的太子安置问题。 更要思考,如何能让这场潜在的战争,朝着对大唐更有利、对东宫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或许……不应该被动等待事情发生。 或许,可以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施加一些影响。 还有,战争一旦开启,巨大的物资消耗和兵员调动,必然会对正在推进的西州开发、工部革新等政策产生冲击。 如何未雨绸缪,提前规划,确保这些不至于因战争而中断或夭折,反而能在战时经济中找到新的立足点甚至发展机遇? 工部能否尝试研制更有效的攻城器械或运输工具? 无数的念头在李逸尘脑海中碰撞、交织。 他感觉仿佛在下一盘极其庞大而复杂的棋。 对手不仅是朝堂上的政敌,不仅是远在东北的泉盖苏文,甚至还包括了那无形而又无所不在的历史惯性。 以及那位坐在两仪殿龙椅上、心思难测的贞观天子。 他需要时间,需要更准确的情报,需要更缜密的推演。 “先生?”李承乾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和疑惑。 “是……有什么事情吗?” “殿下,”李逸尘语气郑重地对李承乾说道。 “近日各方视线皆聚焦东宫,一动不如一静。” “殿下当以处理日常政务、研读经典为主,修身养性,静观其变。外界若有风雨,只要殿下自身持正,根基稳固,便无可撼动。” 李承乾觉得有些莫名其妙,李逸尘现在说的话显然是超出了方才讨论的具体事务。 但他对李逸尘已是深信不疑,闻言肃然点头。 “学生记下了。必当时时自省,谨言慎行。” 看着李承乾认真的表情,李逸尘心中稍安。 至少,在风暴来临之前,太子这边是稳定的。 翌日,两仪殿。 香炉中青烟袅袅。 李世民端坐于御案之后,手中拿着一份用那新术印刷的散页,反复观瞧。 他的手指摩挲着纸上清晰匀称的墨迹,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但眼底深处,却闪烁着难以掩饰的惊奇与激赏。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