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陛下仍在位,且身体康健。 此时公然投向太子,是对陛下权威的挑战,必然会引火烧身。 陛下能容忍太子势力增长,是出于对继承人的培养和朝局平衡的考虑。 但绝不会容忍臣子在他还在位时就急于改换门庭。 其次,太子现在……似乎也不太需要他了。 太子身边有那个神秘的“高人”出谋划策,有窦静、杜正伦等属官处理实务,有工部、甚至可能开始涉足军务。 他猜测那单独奏对的内容很可能与军务有关。 太子展现出的能力,已经可以独立处理许多重大事务。 并且手段新颖有效,往往能出奇制胜。 他长孙无忌能提供的,是朝堂上盘根错节的人脉关系,是关陇集团的支持。 是作为舅舅的身份……但这些,太子目前似乎并没有表现出急切的需求。 甚至,太子今日的“排除”举动,可能本身就包含着对以往关陇集团施加压力的一种回应。 或者是一种宣告,没有你们,他李承乾同样可以做事,而且可以做得更好。 那么,剩下的选择是什么? 继续保持距离,甚至暗中掣肘? 这更不可取。 那只会加剧与未来君主之间的裂痕。 太子的势头已经起来,背后又有高人指点,陛下态度暧昧,此时与之对抗,绝非良策。 魏王李泰如今已是日薄西山,难以对太子形成任何的抗衡。 长孙无忌感到一阵棘手。 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 主动靠拢,时机不对,且可能不被需要。 保持距离或对抗,则风险巨大,等于自绝于未来。 他需要找到一条中间道路。 一条既能向太子释放善意、缓和关系,又不显得过于急切谄媚,同时还能维持陛下信任的道路。 这需要极其精妙的拿捏。 或许……可以从一些不那么敏感的事务入手? 在执行“疲敌”之策时,给予东宫更多的配合? 或者,在朝堂议事时,对太子提出的某些不那么触及根本利益的建议,表示支持? 态度需要转变,但行动不能过激。 他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对太子的事务冷眼旁观,甚至暗中设置障碍。 他需要让太子感觉到,他长孙无忌,并非其对立面,至少,不再是坚定的对立面。 同时,他必须更加紧密地围绕在陛下身边。 他的根本,始终是陛下的信任。 只有在确保陛下信任不减的前提下,他才能有余地去处理和太子之间的关系。 还有那个隐藏在太子背后的“高人”…… 长孙无忌眼中闪过一丝厉色。 此人能量巨大,是敌是友,尚不明确。 若能找出此人,或与之建立某种联系,或许能更好地把握太子的动向,甚至影响其决策。 但这无疑极其困难,且风险极高。 他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 局势已经变了。 他不能再以过去的眼光看待太子。 他必须重新审视,重新评估,重新定位自己与东宫的关系。 这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耐心,需要观察,也需要在合适的时机,做出合适的举动。 就在长孙无忌于书房中独自沉思的同时,长安城其他几座恢弘的府邸内,类似的心路历程也在上演着。 夜色渐深,长安各座府邸的书房灯火,大多亮至深夜。 一股无形的暗流,因为太子在两仪殿那次看似不经意的“单独奏对”,而开始悄然转向。 以往对东宫或观望、或疏离、甚至或明或暗抵制的力量,开始被迫正视一个日益强大且难以揣度的储君,并不得不开始思考。 如何在新的权力格局下,为自己,也为背后的集团,寻找到最合适的位置。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东宫太子李承乾,此刻或许并未完全意识到。 而此时,李逸尘在家中正在认真辅导赵小满。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