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那么,剩下的选择是什么?-《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2/3)页

    以及今日,在面对高句丽这等军国大事时,提出的那一套狠辣有效的“疲敌”之策。

    这绝不是他能够独自想出来的。

    这一点,长孙无忌很早就确定了。

    陛下必然也心知肚明。

    只是这个人隐藏得太深,手段太过高明。

    他之前也曾暗中查探过,东宫属官中,杜正伦、窦静之流,或有才干,但绝无这等翻云覆雨、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

    那几位伴读,更是背景简单,不足为虑。

    这个人,就像一道影子,依附在太子身后,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一切。

    以前,长孙无忌并未太过在意。

    甚至,在太子行为不堪时,他是主动疏远的那一个。

    太子亲近突厥习俗,模仿胡人装扮,这对于以关陇军事贵族为核心起家的他们而言,是不可容忍的背叛。

    他身为关陇集团在朝堂上的代表人物之一,必须表明态度。

    那时的太子,在他看来,已近乎自弃,不值得他过多投入。

    而且,陛下正值春秋鼎盛,龙体康健。

    过早地与储君绑定,并非明智之举。

    历朝历代,过早站队而不得善终的例子,还少吗?

    他长孙无忌能有今日地位,靠的是陛下的绝对信任,是他在陛下潜邸之时就坚定不移的支持。

    以及在玄武门之变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他的根基,在陛下身上。

    所以,他选择了观望,甚至默许了魏王李泰的某些举动。

    在他看来,那不过是在陛下默许下的制衡之术,无伤大雅,甚至有助于让太子认清现实。

    然而,这半年来,局势的变化超出了他的预料。

    太子不仅没有在压力下崩溃,反而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成长起来。

    这种成长,不仅仅是性格变得沉稳,更是手腕、眼光、格局的全面提升。

    那“疲敌”之策,阴狠毒辣,直指根本,绝非寻常儒生或将领能想出。

    其背后蕴含的对人性、对利益、对国力运用的理解,令人心惊。

    更重要的是,太子的“势”,成了。

    这股“势”,不仅仅来自于东宫本身地位的稳固。

    更来自于他在赈灾中积累的民望,在工部推动革新带来的实绩。

    在发行债券过程中展现的财政手腕,以及……似乎得到了陛下某种程度的默许甚至扶持。

    今日两仪殿中,陛下对太子提出的“疲敌”之策,虽然震惊,但并未斥责,反而当场采纳,交由他们执行。

    这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信号。

    而太子要求单独奏对,陛下最终应允,这更是一种态度的体现。

    陛下似乎……并不忌惮太子势力的增长?

    反而有意在加强太子的权柄和……秘密?

    这个认知,让长孙无忌感到一丝不安。

    如果陛下和太子之间,形成了一种超越一般君臣父子的默契,甚至在某些领域达成了共识。

    那么他们这些外臣,地位就会变得微妙起来。

    今日可以被屏除在“家务事”之外,他日,是否会有更多、更重要的决策,他们也同样被排除在外?

    长孙无忌的手指停止了敲击。

    他意识到,自己之前“稳坐钓鱼台”,静观其变的策略,可能需要调整了。

    问题的核心在于,他长孙无忌,以及他背后的关陇集团,在未来权力格局中的位置。

    陛下在世时,自然一切以陛下马首是瞻。

    但陛下终究会有龙驭上宾的一天。

    到那时,新君继位,他们这些老臣,将处于何种境地?

    若与新君关系密切,自然可以延续荣光。

    若与新君早有隔阂,甚至曾被其排斥……那后果不堪设想。

    太子今日的举动,已经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息:他长孙无忌,并非太子核心圈层的人。

    至少,在太子看来,有些事,不需要他知道,也不需要他参与。

    这种疏离,是在太子势力未成之时,由他长孙无忌主动选择保持距离种下的因。

    如今,结出了果。

    “导向太子……”

    长孙无忌在心中盘算着这个选项。

    现在就去向太子示好,明确站队?

    他立刻否定了这个想法。

    首先,这是一个非常不明智的选择。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