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这点风浪,翻不了船。-《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3/3)页

    “莫非朝廷要出面担保市价?还是要提前兑付?契约既立,岂能儿戏?”

    “朝廷届时按约还钱,便是最大的信用体现!至于中间如何波动,那是商贾自行权衡利害之事。”

    李承乾心中暗叹,知道父皇并未真正理解“信用”作为一项系统性资产的重要性。

    仍停留在“欠债还钱”的传统认知上。

    他试图再言。

    “父皇,信用的价值在于其稳定性与可预期性。”

    “若市面上对朝廷偿债能力产生持续怀疑,即便最终朝廷履约,其间造成的损耗,以及未来朝廷若再行借贷可能面临的更高成本……”

    李世民摆了摆手,打断了太子的话。

    “高明,你的心思,朕知道了。朝廷大事,千头万绪,岂能尽如商贾般锱铢必较?”

    “朕心中有数,贞观券,到期必偿!此节无需再议。”

    他看着儿子,语气放缓了些。

    “你能虑及于此,心系朝廷威信,朕心甚慰。但有些事,非你当下所能尽窥。做好你分内之事便可。”

    李承乾知道再劝无益,便不再纠缠此事,顺势转换了话题。

    “儿臣明白。另有一事奏报父皇。工部近日依据将作监工匠所献思路,改良了几样农具,如曲辕犁、铁锨等。”

    “试用之下,颇能省力增效,利于深耕。”

    “儿臣以为,此乃惠及农桑之良器,当尽快推广天下,以增民力,厚国本。”

    果然,此言一出,李世民脸上露出了真切的笑容。

    农桑乃立国之本,粮食增产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石,这是他所深信不疑的。

    “好!此事大善!”他赞道。

    “工部能于此用心,太子能留心于此,皆是有功。”

    “便依你所奏,即刻以朝廷名义,将图样发往各州县,令其仿制推广。”

    “所需工料,可由地方筹措,朝廷亦可酌情补贴。务使新器尽快用于田间地头!”

    “儿臣遵旨。”李承乾应道。

    “东宫亦将派遣熟谙此道的工匠,分赴各地,尤其关注山东、河北等此前受灾或地瘠之处,进行指导,确保推广实效。”

    “嗯,考虑周详。”

    李世民点头,对此十分满意。

    推广农具,增产粮食,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远比那虚无缥缈的“债券信用”更让他安心。

    “民以食为天,粮粟足,则天下安。此事办好,功在千秋。”

    见父皇心情转佳,李承乾又将话题引向当前最紧迫的局势。

    “父皇,高句丽泉盖苏文弑君叛唐,气焰嚣张。儿臣以为,朝廷虽需准备,但亦不可使其坐大。”

    “当尽快推进各项部署,力求来年开春前,能以雷霆之势,速战速决,如此方能最小代价,稳定东北边疆,亦能……安定内外人心。”

    他最后一句,隐约又点回了债券风波背后的担忧。

    李世民神色一肃,目光锐利起来。

    “朕已决意征讨此獠!”

    “朝中各部也按你之前所言进行疲敌之策。各项筹备,正在加紧进行。兵马、粮草、器械,皆需时日。”

    “太子,你既协理部分军务,此事便需你多费心。朕准你深度参与军机筹划,与李勣、程知节等多多商议。”

    “儿臣领旨,定当竭尽全力。”

    李承乾心中一定,他要的正是这个深度参与的许可。

    他稍作犹豫,决定再进一步。

    “父皇,为配合大军行动,儿臣依月前所奏,督练了一支小队,约二百人,专司侦察、袭扰、破袭等非常之务。”

    “或许……可在战前,遣往高句丽境内,执行一些特殊任务。”

    “比如,刺探军情,或……伺机焚毁其粮秣囤积之所,乱其后方。”

    “哦?”李世民闻言,颇感意外,审视着李承乾。

    “高明,军国大事,非同儿戏。刺探军情尚可,焚毁粮草……谈何容易?”

    “高句丽虽小,亦非毫无防备。区区二百人,深入敌境,欲行此等大事,是否……有些托大了?”

    他语气中带着明显的怀疑。

    虽然他之前看了李承乾的训练方法,但是觉得人数太少了。

    而且在李世民看来这群被训练的人就是死士。

    至于太子所说这群人可以光耀门楣,李世民觉得是不可能的。

    在他想来,大军征伐,靠的是正兵对决,奇兵突袭亦需相当规模,二百人,能济何事?

    李承乾早已料到父皇会有此反应,平静回应。

    “父皇明鉴。此队兵士,化整为零,潜入敌后,或利用山林夜色,伺机而动。”

    “目的非为歼敌,而在制造混乱,打击要害,疲敌扰敌,使其不得安宁,为我大军后续行动创造有利之机。”

    “儿臣不敢说必成,但值得一试。即便不成,损失亦在可控之内。”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