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既如此……朕准你所请。” 李世民最终点头。 “儿臣遵旨!定当谨慎行事,不负父皇信任!” 李承乾心中一块石头落地,训练已久的“奇兵”,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父子二人又就高句丽局势、粮草调配等具体事宜商议了片刻,李承乾方告退离去。 看着太子离去时那虽跛足却挺直的背影,李世民目光深邃。 这个儿子,越来越让他有些看不透了。 那些关于信用的言论,那支神秘的小队……罢了,且看他能做出何等事来。 只要于国有利,便由他去吧。 数日后,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皇帝用印的诏书正式颁行天下。 “敕曰:朕膺昊天之眷命,承祖宗之丕绪,宵旰图治,惟念稼穑之艰难,黎元之疾苦。今者,工部奉旨,稽古制而创新器,改良耒耜,效验颇著,用力少而见功多,深裨农本。夫农为邦本,食乃民天,利器善事,古之明训。咨尔天下州县,仰体朕心,速将颁下图式,晓谕乡里,督率工匠,如法营造,遍给农户。务使陇亩尽沾其利,仓廪益增其储。其有推行得力、民受实惠者,守令考功记录优等;其有因循怠惰、阳奉阴违者,必置其罪。布告遐迩,咸使闻知。贞观十七年正月日。” 这道诏书以最快的速度通过驿传系统发往各道、州、县。 几乎与此同时,东宫亦以太子教令的形式,发布了更为具体的执行文书。 “太子令:咨尔诸州县长吏并工曹司职:顷者,朝廷颁下新式农器图式,惠养元元之至意也。今特命工部将作监选派精熟匠作,分道赴州,实地督导营造,传授用法。各州县务须全力配合,划拨工料,集中匠户,限期成造,按保甲分给。尤须注重山东、河南、河北、关内等道,及地瘠民贫之乡,不得遗漏。施行之际,当体察民情,勿滋烦扰。每旬将推行进度、民间反响,具文呈报东宫工曹,以备核查。其有疑难技术之事,可即询工部所遣匠官。勉之哉!毋负朝廷厚望,太子殷盼。贞观十七年正月日。” 两道文书,一朝廷一东宫,迅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诏令既下,如春风吹拂冻土,迅速渗透到大唐疆域的各个角落。 各州道官府不敢怠慢,刺史、县令亲自督办,工曹吏员奔走乡里,将新式农具的图样张榜公示,召集境内工匠,按规制加紧打造。 东宫派出的工部匠官也陆续抵达,他们带来更精确的制造标准。 在一些南方地区直接在田间地头,向围观的农人演示新式曲辕犁如何更省力地深耕。 改进的铁锨如何更高效地破土。 起初,农人们多是观望,带着世代沿袭的谨慎。 但当几个胆大的尝试之后,效果立竿见影。 原本需要壮劳力奋力才能拉动的旧犁,换上新式曲辕犁,竟轻松了许多,入土更深,翻起的土块也更均匀碎散。 那铁锨的造型经过调整,不易沾泥,挖沟渠、修田埂事半功倍。 “省力!真省力!” 老农布满皱纹的脸上绽开笑容,摩挲着光滑的犁柄,如同抚摸珍宝。 “这锨头使得顺溜,半天能干完以往一天的活计!” 年轻的后生兴奋地比划着。 消息一传十,十传百。 乡野之间,对新农具的渴求迅速升温。 各地官府呈报的文书雪片般飞向长安,无不提及“民皆踊跃”、“争相请领”、“颂扬皇恩浩荡、太子仁德”。 就在这农具推广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长安东西两市的氛围,也悄然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之前关于“贞观裕国券”可能因高句丽战事而兑付困难的流言,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冲淡了。 那些曾私下打探能否折价转让债券的豪商,忽然沉寂了下来。 取而代之的,是开始有人小心翼翼地询问,是否还有途径可以购入贞观券。 或者,之前欲出手的卖家,是否改变了主意。 这种转变起初并不明显,但敏锐的柜坊管事和市井牙人很快察觉到了风向的变化。 崔家府邸。 书房内,烛火通明。 “近日市面情形,诸位如何看?” 崔仁师缓缓开口,手指捻着一枚温润的玉佩。 “甚是蹊跷。前些时日,还闻风声鹤唳,皆言债券恐成废纸。” 崔家一位管事满脸疑惑的说道。 “如今却似云开雾散,询价者悄然增多,持有者亦惜售起来。” 另一位崔家长老皱眉道。 “朝廷推广农具,与债券风马牛不相及,何以能影响至此?莫非……朝廷另有安抚之举,我等未能察知?” 崔仁师摇了摇头,眼中闪烁着老于世故的光芒。 “非也。老夫细思之下,农具推广可以增加粮食增产,朝廷在三年后按承诺对付应该不成问题了。” 他顿了顿,继续剖析。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