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朝廷推广利民农器,且效率卓著,天下皆知。此举向万民昭示,朝廷非只知征伐,更重生养,且确有务实创新之能。” “百姓见之,心安。商贾见之,则思。一个能造出如此良器、惠泽黎庶的朝廷,其国力必在蒸蒸日上,其偿付区区债券之能力,何须怀疑?” 众人恍然。 “应是此理。” 崔仁师点头。 “虽看似不相关,实则潜移默化,扭转了人心。” “如今看来,这贞观券,非但不是烫手山芋,反倒可能因这番波折,更显其价值稳固。之前抛售者,如今怕是悔之晚矣。” 管事抚掌。 “既然如此,我等手中债券,更需握紧。甚至……若有机会,或可再吸纳些许。” 在场即位崔家人相视点头,心中算盘已然拨响。 他们未必完全理解“信用体系”的现代经济学原理,但凭借多年积累的政治嗅觉和商业直觉,他们敏锐地感觉到,贞观券的势头,已经逆转。 恐慌性抛售的窗口正在关闭,持有待涨,甚至趁机低吸,才是明智之举。 这种共识在世家圈子里悄然形成。 原本滞涩的债券交易,开始重新活跃,价格在无声无息中稳步回升。 东宫,显德殿。 李承乾听着窦静的禀报,脸上难掩震惊之色。 “殿下,据各方线报,贞观券市价已止跌回稳,且有缓慢攀升之势。” “之前那些暗中打探抛售渠道的世家,如今大多偃旗息鼓,甚至开始回购。” “东西两市的大柜坊,对贞观券的质押借贷业务,也重新放宽了尺度。” 窦静的语气带着一丝不可思议。 李承乾久久不语,手指无意识地在案几上划动。 他虽然早已从李逸尘那里听闻了“信用”的威力,也理解了推广农具可能带来的信心提振。 但当这一切真实地发生在眼前,带来的冲击依然无比强烈。 “先生……真乃神人也!” 他心中翻腾,唯有此念。 李逸尘不仅预见了风险,更精准地指出了化解之道,而且其效果如此立竿见影,远超他的预期。 这已非简单的谋士之才,近乎于洞悉天机、执掌人心的神明手段! 一种混合着庆幸、敬畏与极度依赖的情绪,在他心中深深扎根。 他挥退窦静,独自在殿中踱步,心潮难平。 原来,治理国家,除了权谋、兵锋、吏治,还有如此精妙而强大的力量潜藏于市井之间,关乎人心向背,牵一发而动全身。 自己以往,实在是坐井观天了。 与此同时,两仪殿内的李世民,也接到了类似的汇报。 “哦?市面恢复平静了?” 李世民放下手中的朱笔,嘴角露出一丝了然的笑意。 “朕早说过,区区债券,能掀起多大风浪?以我大唐之国力,朕之威望,到期偿还,岂有疑义?” “之前不过是些无知商贾庸人自扰罢了。” 他将市面的好转,完全归功于自己的权威和朝廷的信用背书。 在他看来,农具推广是好事,但与债券风波平息并无直接因果。 只是时间上的巧合,或者,是那些商贾终于想明白了,认清了大唐朝廷不可动摇的实力。 “太子前番还忧心忡忡,看来确是年轻,见识浅了些。” 李世民心中暗道,一股帝王特有的自信充盈胸臆。 他觉得,自己对大局的把握,终究远胜于太子。 这种认知,让他做出了一个决定。 待来年开春,对高句丽用兵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可以视情况再次发行债券,以筹集更多军费,彻底解决东北边患。 在他看来,有了这次“风波平息”的经验,下次发行必将更加顺利。 他并未意识到,这次风波的平息,核心在于“信心”的修复,而非单纯的武力威慑。 就在大唐内部因债券风波平息而氛围转缓之际,针对高句丽的秘密行动,已然展开。 李承乾亲自召见了那支由旅帅陈镇统领的二百人“奇兵”的代表。 这些士卒经过数月严苛乃至残酷的非传统训练,气质已与寻常府兵迥异,带着一种猎食者的专注与冷静。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