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殿下圣明,正是此意。-《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2/3)页

    李逸尘却适时泼了一盆冷水,语气转为凝重。

    “殿下能作此想,自是好事。然则,信用易立,亦易损。”

    “此次风波虽平,皆因朝廷所为,皆是正面积极之举。若他日朝廷行差踏错,或举措不当,此前积累之信用,亦可能顷刻间崩塌。”

    “譬如,若高句丽战事不利,耗费远超预期。或若农具推广后期出现大规模质量问题,民怨沸腾。”

    “又或……朝廷后续再次滥发债券,超出承载之限……”

    他没有再说下去,但意思已然明确。

    李承乾脸上的兴奋稍稍收敛,郑重地点了点头。

    “先生提醒的是。信用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定当谨记,慎之又慎。”

    见太子冷静下来,李逸尘知道是时候引入更深层次的概念了。

    信用并非空中楼阁,它需要坚实的根基。

    而这次农具推广事件,正好是一个绝佳的切入点。

    “殿下,信用之维系,除却政令、军威这些显性因素外,更有其深层根基。”

    李逸尘话锋一转。

    “此次农具推广能成功,并能反向增强信用,其背后,实则依赖于一项更为根本的力量。”

    “哦?何种力量?”

    李承乾的好奇心被再次勾起。

    李逸尘没有直接回答。

    “殿下可知,这一件看似普通的农具,从构思、改良,到最终打造出来,分发至农户手中,需要经过多少人之手?牵扯到多少行当?”

    李承乾被问得一怔。

    他身为太子,关注的是政令下达和最终结果,对于中间的具体制造过程,确实知之甚少。

    他沉吟片刻,尝试回答:“无非是工部匠作监的工匠,依据图样打造,然后由官府分发吧?”

    李逸尘缓缓摇头。

    “殿下,远非如此简单。臣便以这改良的曲辕犁为例,为殿下剖析一番。”

    他坐直了身体,目光沉静,开始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阐述一个在李承乾听来前所未闻、却又无比真实的世界。

    “首先,是这犁铧。”李逸尘以手虚指。

    “需上好的铁,方能坚韧锋利,耐用不卷刃。这铁从何而来?需先有矿工,于深山之中,开凿铁矿。”

    “开矿需工具,需运输矿石的车辆、绳索。矿工需衣食住行,便有农人为其种粮,织工为其织布,匠人为其造屋、制车。”

    李承乾下意识地点头,这些他隐约知道。

    “矿石开采出来,需经冶炼。”

    李逸尘继续。

    “需建高炉,需炭工砍伐树木烧制木炭以为燃料。高炉之建,需懂得垒砌的泥瓦匠”

    “控制火候,需经验丰富的炉工。冶炼出的生铁,质地脆硬。”

    “需再经锤炼,或炒炼成钢,这又需要专门的铁匠,挥舞铁锤,在砧台上反复锻打。”

    “锻打需场地,需鼓风设备,需淬火之水。”

    李承乾的眉头微微蹙起,他开始意识到,一件铁器背后,远不止一个铁匠那么简单。

    “钢铁已成,可制犁铧。”

    李逸尘语速平稳,如同在陈述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事实。

    “然打造犁铧,需特定形状的模具,或需要技艺精湛的铁匠凭经验敲打出形。”

    “这模具的制作,又牵扯到懂得雕刻的匠人,以及制作模具的材料,可能是特定的粘土,或是其他耐高温之物。”

    “再说这犁辕、犁梢等木制部分。”

    李逸尘将话题转向木材。

    “需选用坚韧且不易变形的木料,如枣木、柞木。”

    “这便需樵夫入山,识别、砍伐合适的树木。砍伐需斧斤,运输需车辆或水路筏子。”

    “木材运至作坊,需木匠依据图样,锯、刨、凿、卯,精心制作。木匠需工具,锯子、刨子、凿子、墨斗……”

    “这些工具,又需专门的铁匠、工具匠来打造。”

    李承乾已经听得有些入神,他仿佛看到了一条无形的链条,从深山矿洞,到熊熊炉火,再到木屑纷飞的作坊。

    “木材与铁器组合,需铁钉、铁箍。这又回到铁匠的工序。”

    “铁钉的锻造,亦是一门手艺。甚至,固定铁件的绳索,若用到皮革,则需屠夫宰杀牲畜,鞣皮匠处理皮革……”

    “这还只是农具本身之制造。”

    李逸尘稍作停顿,让太子消化一下,然后继续延伸。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