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殿下圣明,正是此意。-《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3/3)页

    “图样如何而来?需有人设计、绘制。推广之诏令如何传达?需驿卒骑马奔驰,穿越州县。”

    “各地官府组织工匠打造,需吏员管理,需仓曹拨付工料银钱。”

    “东宫派遣工匠指导,这些工匠本身,亦是多年学艺,其技艺传承自师长,其衣食来自俸禄或民间……”

    “乃至,”李逸尘目光深远。

    “打造农具的工匠,他本身不事农耕,他所食之粮,所衣之布,所居之屋,皆需他人供给。”

    “这背后,是无数农人、织女、匠人的劳作,交织成网。”

    李承乾彻底怔住了。

    他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却发现喉咙有些干涩。

    他从未想过,一件看似普通的农具,其背后竟然牵扯到如此庞杂、如此精密的网络!

    矿工、炭工、铁匠、泥瓦匠、樵夫、木匠、工具匠、驿卒、吏员、设计者、指导者……

    还有那些为这些人提供衣食住行的无数看不见的人!

    这已远远超出了他“工部工匠打造”的简单认知。

    “先生……这……”李承乾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一件农具,竟……竟牵扯如此之广?需如此多素不相识之人协作?”

    “正是。”李逸尘肯定地点头,语气凝重。

    “殿下,这并非特例。世间绝大多数人造之物,小至一针一线,大至宫室楼船,无不是如此成千上万、乃至数十万、数百万互不相识之人,依靠某种无形的秩序与协作。”

    “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最终共同完成。”

    “没有人能完全凭借一己之力,从无到有造出一件完整的、像样的物品。”

    他引入了核心概念。

    “这种无数人基于分工,进行协作,最终生产出所需之物的体系,可称之为‘百工之业’。”

    “此乃国家财富之源泉,国力强盛之根基,亦是……信用赖以存在的坚实基础之一。”

    “百工之业……国力根基……”李承乾喃喃重复着这些陌生的词汇。

    内心却掀起了惊涛骇浪。

    他以往所理解的“富国强兵”,“富国”多指粮仓充盈、府库有钱。

    而“强兵”则指军队精锐、装备精良。

    却从未从“生产协作”这个角度去思考国力的本质。

    李逸尘看着他震撼的表情,知道初步的概念冲击已经达到,需要进一步阐释其运作原理和重要性。

    “殿下试想,”李逸尘引导道。

    “若无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百工之业体系,能否在短时间内,打造出足够数量的新式农具,并推广天下?”

    李承乾立刻摇头:“绝无可能。”

    他现在完全理解了,这需要整个国家机器,以及民间无数行业的协同运转。

    “若矿工不采铁矿,则无铁可用。若炭工不烧木炭,则炉火不旺。若驿卒不传诏令,则政令不通。若工匠技艺不精,则农具粗劣……”

    “其中任何一环断裂,此事便难成,或效果大打折扣。”

    李逸尘缓缓道。

    “此次农具推广能迅速见效,正说明我大唐目前这套百工之业体系,运转尚属良好。”

    “人们看到朝廷能有效调动这套体系,生产出利国利民之物,自然对其管理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产生信心。”

    “此信心,便是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顿了顿,强调道:“反之,若一国百业凋敝,工匠流失,协作不畅,连一件像样的农具都难以大规模、高质量产出。”

    “人们又会如何看待其朝廷?其信用,又能从何谈起?”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只觉得眼前豁然开朗!

    他终于明白,为何李逸尘说信用有其深层根基。

    这百工协作体系,就是根基之一!

    一个能高效组织生产、不断创造新财富的朝廷,其承诺才更有分量,其发行的债券,才更值得信任!

    “所以,信用并非虚无缥缈,它建立在……建立在无数人看似平常的劳作与协作之上?”

    李承乾试图总结自己的领悟。

    “殿下圣明,正是此意。”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