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然臣以为,太子太傅,更重学问根基与治国方略之传授。” “梁国公房仆射,执掌尚书,总理机要,深谙朝廷法度、政务得失,且品性高洁,堪为太子太傅。” “太子殿下日益进益,正需梁国公这般老成谋国之士加以点拨,使其知晓为君之不易,治国之艰难。” 紧接着,又有一位御史中丞出列,声音清朗。 “陛下,臣有一议,太子太傅亦需学问渊博、文采斐然、熟知经史者。” “中书令岑文本,掌制诰,文翰为天下所宗,且处事公允,持身以正。” “以其清流文望,教导太子诗书礼仪,涵养浩然之气,亦是不二人选。” 三人推荐的人选,恰好覆盖了李世民心中考量。 而且推荐的理由也各有侧重。 一个强调血缘亲缘与政治稳定,一个强调实务经验与老成持重,一个强调学问文采与清流声望。 然而,这三位被推荐的正主——长孙无忌、房玄龄、岑文本,此刻依旧站在原地。 并未如他预想的那般,立刻出列谦辞,或者说些“臣才疏学浅,不堪此任”的套话。 他们只是静静地听着,脸上看不出太多表情,仿佛被推荐的不是他们自己一般。 不对劲。 李世民心中瞬间闪过这个念头。 按照常理,面对如此重要的任命,尤其是涉及储君,这几位久经宦海的老臣,第一反应必然是谨慎,甚至是推拒。 以免卷入过深,引来猜忌。 就像几年前房玄龄辞受太傅一样。 可今天,他们太安静了。 他的目光锐利起来,仔细审视着这三人的神情。 长孙无忌微微侧头,似乎是在倾听同僚的推荐,又似乎是在权衡着什么。 太子是他的亲外甥,血脉相连。 以往太子顽劣,他不愿过于捆绑。 可如今不同了。 太子近来的表现,堪称脱胎换骨。 无论是抛出那债券、玉盐之策,乃至前几日在朝堂上那番关于“百工之业”与“信用根基”的言论。 都让他这个舅父感到震惊。 太傅之位……若是落在房玄龄或者岑文本手中,他长孙无忌与东宫的联系,无形中就会被削弱。 这是他绝不愿看到的。 必须将这个位置抓在自己手里! 如此,不仅能名正言顺地加强对外甥的影响,确保关陇集团在未来权力格局中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借此机会,近距离观察东宫,找出那个隐藏的高人! 若能找到,或可收为己用,至少也要摸清其底细。 这才是关乎长远的最大利益。 而且,他自信以他的手段和与太子的亲缘,足以驾驭局面。 房玄龄则是一副沉吟之态,眉头微蹙,仿佛在认真思考这个提议的可行性。 他偶尔抬眼看一下御座上的皇帝,目光平静,却又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深邃。 房玄龄的心境则更为复杂。 几年前他辞谢太傅,是因为当时的太子性情不定,东宫是非多,他不想过早卷入,徒惹麻烦。 也因太子当时那过于隆重的迎接,让他感到不安。 但今时今日,太子确实变了。 变得沉稳,变得有章法,甚至……变得有些高深莫测。 那“信用”、“百工之业”…… 这些闻所未闻却又直指核心的学问,究竟从何而来? 房玄龄博览群书,自认学识渊博,却也感到困惑。 他也倾向于相信东宫有能人异士。 陛下找不到,不代表不存在。 若是担任太傅,便能更深入地了解太子的思想变化,接触其核心圈子。 这对于他把握朝局未来走向,至关重要。 他身为宰相,需要考虑的是整个朝堂的平衡和帝国的稳定。 一个过于强大或难以捉摸的储君,并非完全是好事。 若能以太子太傅的身份施加影响,将其引导向更稳妥、更符合传统治国之道的方向,是他作为臣子的责任。 况且,上次辞受,某种程度上已与东宫有了些许疏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