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为了太子,为了陛下,我愿意接下这个担子。-《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1/3)页

    更谈不上引导和制约了。

    派他去,很可能的结果是,太子表面恭敬,实则将其言论视为老生常谈,置之不理。

    一个无法被太子从内心尊崇和畏惧的太傅,其作用便大打折扣。

    “难……难啊!”

    李世民内心感叹。

    这三个候选人,各有优势,却也各有明显的短板。

    更重要的是,他审视着他们,再对比如今东宫那个跛足却挺直脊背、眼神日益沉静锐利的儿子,一种无力感悄然蔓延。

    “如今的承乾……已非寻常太傅所能驾驭了。”

    他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

    经过这一连串的风波,李承乾不仅在朝堂上建立了声望,展示了非凡的实务能力。

    更重要的是,他似乎已经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近乎独立的认知体系和处事逻辑。

    这套东西,甚至让他这个皇帝和一干重臣都感到陌生和被动。

    此刻强行安排一个太傅过去,与其说是去教导太子,不如说更像是他这个皇帝为了维系平衡、彰显掌控力而不得不进行的一种姿态。

    太子会如何对待这位太傅?

    是虚与委蛇?

    是借力打力?

    还是……干脆将其架空?

    “然,不能不安排。”

    李世民的目光重新变得坚定。

    即便明知效果可能有限,甚至可能引发新的微妙博弈,这一步也必须走。

    太子太傅之位空悬,本身就是一种失序。

    任命太傅,至少可以向朝野表明,皇帝依然关注着东宫的成长,依然掌握着储君教育的最终主导权。

    这本身,就是对东宫日益强劲势头的一种无形制衡。

    他再次将目光投向殿外沉沉的夜色,心中反复权衡着三个名字背后的利弊得失。

    翌日常朝,殿内气氛庄重。

    李世民端坐御榻之上,目光平静地扫过丹墀下的臣工,最终在李承乾身上停留了一瞬。

    李承乾姿态恭谨,脊背挺直。

    几项常规政务奏对完毕后,殿内稍显安静。

    李世民知道,时机到了。

    他清了清嗓子,声音不高。

    “众卿,”他开口,语气平稳。

    “储君乃国本,教导不可一日废弛。前有魏征,朕常咨以太子事,惜乎天不假年。”

    提到魏征,他语气略显低沉,带着恰到好处的感怀,随即转为肃然。

    “如今东宫虽勉力向学,仍需宿儒重臣加以引导。太子太傅一职,空悬已久,朕心难安。”

    他顿了顿,目光缓缓扫过长孙无忌、房玄龄、王珪等人所在的位置,并未直接点名,而是将问题抛给了整个朝堂。

    “今日,朕欲与诸公议一议,这太子太傅之位,当由何人出任,最为妥当?”

    话音落下,殿内出现了一阵短暂的寂静。

    官员们神色各异,有人垂眸思索,有人悄悄抬眼观察前排几位重臣的反应。

    李世民耐心等待着。

    他预想中,此刻应有不同派系、不同考量的人站出来,提出各自属意的人选,相互辩驳,而他则高踞御座,权衡裁决。

    他需要看到臣子们的态度。

    然而,接下来的发展,却略微出乎他的预料。

    没有预想中的激烈争论。

    前排几位核心重臣,如长孙无忌、房玄龄、乃至新任中书令岑文本,都保持着沉默,并未第一时间出列。

    长孙无忌的眼角余光极快地扫过房玄龄和岑文本,带着一丝探询和不易察觉的强势。

    房玄龄眼帘微垂,手指在笏板底部无意识地摩挲了一下,似是沉吟。

    岑文本则面色平静,目光直视前方御阶,仿佛置身事外,但微微绷紧的下颌线条泄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这短暂的静默只持续了数息。

    随即,仿佛约定好了一般,几位分量不轻的官员几乎同时出列。

    率先开口的是礼部侍郎,他手持笏板,躬身道:“陛下,臣以为,太子太傅之职,非德高望重、与国同休者不能胜任。”

    “赵国公长孙司空,乃陛下股肱,皇后兄长,太子舅父,于公于私,皆为上上之选。”

    “由司空教导太子,必能使太子明晓亲亲尊尊之义,社稷安稳,臣以为善。”

    他的话音刚落,另一位门下省的给事中便接口道:“陛下,侍郎所言固然在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