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时迁笑嘻嘻应承了,只说不再去。 不过,众人心里都有数,知道时迁改不了。 “二郎来的恁早,莫非是来捉我的?” 时迁打趣,武松说道: “有个事情要你帮我。” “二郎吩咐便是。” 武松从身上拿出香囊,给时迁看过,又将事情说了。 众人听了,都觉着难办。 石秀说道: “他这行走的货郎,行踪没有个定数,离开了京师,哪里去找。” 武松点头道: “我正为了这个苦恼,想问时迁贤弟有甚么法子?” 时迁蹲在交椅上,身体缩成一只猴子模样,抓着桌上的瓜子,吃一粒吐一粒,弄得满地都是瓜子壳。 “若要寻他时,也不是没有去处。” “他这货郎虽无铺子,却也不是满天下乱走。” “他肩上挑着担子,走不得远路。” “再则,货郎也有自己的地界,各卖各的货。” “他在大相国寺卖货,想来就是附近叫卖,只需多问几人,必有知晓他底细的。” 货郎也有自己的住处,就算出去叫卖十天半个月,总归是要回家的。 平日里做买卖,挑着担子叫卖,属于流动摊位,但也有同行竞争,各有各的地盘。 所以,只需找到认识的人,就能寻到那个货郎。 “时迁贤弟与我走一遭。” “我与二郎去便是。” 时迁换了一身人模狗样的丝绸衣服,跟着武松出门。 两人先到了大相国寺,问了附近的摊贩,特别是大相国寺负责集市的僧人。 进入大相国寺摆摊,并非免费。 需要向大相国寺登记造册、交付摊位费,然后才可进入。 僧人见到武松,自然是十二分小心。 拿出当日的簿子,找出了几个名字,再问了摊贩,确定那个货郎名叫陶四郎。 按理说,该有名字正式的名字,但货郎本就是小本买卖。 集市进出人口又多,寺里为了省事,说什么就是什么,也懒得问正式姓名。 不管如何,总算有了个名号。 离开大相国寺,时迁带着武松到了潘楼东街。 这里是卖胭脂水粉、针脚线头的地方。 古代的女子出门不多,如扈三娘那般的女子是极好的。 货郎走街串巷进村,许多东西卖与妇人,那胭脂水粉、针脚线头便是常卖的物件。 武松一家一家问,终于找到了一个铺子,问出了陶四郎这个人。 不过,那主人家似乎不想说。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