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有民生的温度,有文化的厚度,更有家人的暖意。 晨雾还没散尽,书房的窗就亮了。 时念坐在案前,放下刚研磨成汁的墨。 墨香混着窗缝钻进来的槐花香,漫得满室沉静。 案上摊着几张纸,边角还沾着泉州湾的海泥痕迹。 是她从墓地带回的旧笺,此刻成了梳理心绪的引子。 从泉州祭拜原主父母回来,她心里总被什么填得满满当当。 有昭雪的释然,有对泉州渔民的牵挂,还有对“正义”二字更沉的理解。 她铺开一张新宣纸,狼毫笔蘸墨时指尖轻轻顿了顿。 脑海里像是重播默片一般闪过张阿公的断腿、陈阿牛手里的收据、苏湄藏了多年的抄件,还有泉州湾那阵裹着白菊香的风。 “就叫《海晏河清》吧。” 她轻声呢喃,笔下落下题目。 新故事里,她没写惊心动魄的权谋故事,只写了个泉州渔民女儿,跟着老船工收集走私证据,最终为父亲洗刷通倭冤屈的事。 主角的原型,是她自己,也是苏湄,更是所有在黑暗里守着正义的普通人。 写到“渔民们举着公平交易的木牌欢呼”时,她忍不住想起泉州交易署的场景。 墨汁在纸上晕开,竟比往日多了几分暖意。 案角堆着之前的旧稿,有《蓝星故事集》的增补提纲,有《泉州雪》的戏词修改笔记,还有几张随手画的泉州湾草图。 她翻到一张画着时舟夫妇的肖像。 是在泉州时苏湄帮她画的。 画像上的两人眉眼间带着温和的坚定,笑意温柔。 时念顺手贴在新稿旁,轻声道: “这故事,也是给你们的。” 窗外传来浅醉带着姑娘们排戏的唱腔。 “沉冤昭雪终有时”的调子混着琵琶声飘进来,时念握着笔的手更稳了。 待她写完第一章,晨光已漫过案头。 推开书房门,院里早已热闹起来。 吴婶系着围裙在灶房门口招呼客人,香得引着几个穿布衫的学子围过来; 浅醉站在戏台旁,正跟素心核对新排的《海晏河清》选段; 晚晴在书坊整理赠书,见有寒门学子来领,连忙递上刚印好的《泉州雪》戏词抄本,笑着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