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这里面有念姐写的新注,讲的都是泉州的真事。” “时老板,您可算出来了!” 刚看完早场戏的张老汉凑过来,手里还攥着块没吃完的团圆糕。 “今儿这新排的《泉州雪》太好哭了!” 旁边几个客人也跟着附和,有个穿锦袍的商户道: “之前听人说怡红院只忙民生事,没成想新戏这么精彩!” “我今儿特意带伙计来,连晚场的票都订好了,要让他们也学学这正义不迟的道理。” 时念笑着应着,目光扫过院里的景象。 戏台前坐满了客人,有的讨论剧情,有的捧着赠书摘抄; 书坊外排着领书的学子,手里的纸笔都透着珍惜; 吴婶在灶房和戏台间穿梭,时不时给客人递块点心。 满院的笑声混着戏词,活脱脱是她当年改戏园时盼着的模样。 “念姐,您看这营业额!” 张珂源拿着账本走过来: “早场票卖了一千二百多张,书坊赠出两百多本,比去年最火的时候还多!” 时念接过账本,看到上面的数字,心里忽然就觉得十分踏实。 果然还是回归本业让她觉得更加安心。 之前流芝提醒她“别丢了戏园主业”,如今看来,民生实事与文化经营,果然能两全。 就像她写的新故事,既有民间的烟火气,也有正义的重量。 暮色降临时,怡红院的热闹才稍歇。 吴婶收拾着戏台前的桌椅,浅醉带着姑娘们卸妆,晚晴在书坊清点剩余的书册。 时念坐在回廊下,望着檐角亮起的灯笼。 她的手里捧着刚写好的《海晏河清》第二章,心里难得有了松快的闲意。 “念姐!不好了!出大事了!” 大东的声音突然从屋外传来,打破了傍晚的宁静。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