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往前走了几步,滇国商队的摊位前已围满了人。 滇国的商人正展示山地织物,红线为河、黄线为坝,鲜活生动。 陆襄想起自己那为数不多学会的滇语,凑过去小声说: “……伯伯,织得真好。” 工匠们愣了愣,随即哈哈笑起来。 滇国工匠首领拿起块绣着小鱼的方巾递给陆襄: “给小娃娃的,滇山河流里的鱼,跟南齐的一样鲜。” 陆襄接过方巾高兴得蹦起来,用滇语说“谢谢”,虽发音不准,却引得周围人都笑了。 路过的高丽商队也停下脚步,指着织物问价格,想换些带回国内。 “念姐,你看那边!” 阿福突然指向西街中段,那里挂着串彩色灯笼,红、蓝、绿三色相间,正是怡红院的“文盛之会倒计时”灯笼。 每盏灯笼上都画着各国特色。 西疆的毡帐、北徐的渔船、滇国的木桥…… 下方还坠着写有“天下大同”的小旗子。 灯笼下,浅醉正带姑娘们在临时搭建的戏台之上排练。 素心抱着琵琶坐在高台上,指尖拨动琴弦,西疆牧歌的调子漫开。 凝霜身着戏服,唱到“海月桥边盼归帆”时,北徐商队的渔民竟跟着哼唱。 虽用的是南齐话,他们却也凭着调子跟上了节奏; 滇国工匠也放下织物,用滇语轻轻和,不同语言的歌声混在一起,格外和谐。 时念站在街角,看着眼前的景象: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