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李文军想看看,这位从京城来的高材生,面对这种具体的、琐碎的民生难题,会拿出什么不一样的办法。 陈捷看完信,没有立刻表态,而是将信纸轻轻放在桌上,抬头看着李文军,问道: “李主任,这个问题,以前我们是怎么处理的?” 李文军愣了一下,没想到陈捷会先问历史,他回忆了一下,老老实实地回答: “以前……主要是让派出所和交警支队在放学时段加派警力去现场疏导,但您也知道,所里和队里警力也紧张,不可能每天都安排那么多人过去,所以效果一直不太好。” “嗯。”陈捷点了点头,心中已然有了计较。 他拿起桌上的笔,并没有直接在校长信上做批示,而是另外拿过一张空白便签纸,一边思索,一边对李文军口述起来: “李主任,你看这样,关于中心小学的交通拥堵问题,光靠堵和疏,治标不治本,必须多管齐下,打一套组合拳。” 李文军连忙拿起笔记本,准备记录。 “首先是错峰,学校门口的拥堵,根源在于三千多名学生在同一时间涌出校门,造成了瞬时的人流和车流高峰,可以跟学校沟通一下,尝试推行错峰放学制度。” “比如,让一到三年级的低年级学生,提前十五分钟,在四点一刻放学,四到六年级的高年级学生,则延迟十五分钟,在四点四十五分放学。” “这样一来,就把原来集中的一个洪峰,拆解成了两个平缓的小高峰,校门口的压力,瞬间就能减轻一半。” 李文军的笔,在笔记本上停住了。 错峰放学? 他眼睛猛地一亮,这个法子好啊! 简单,易行,而且几乎没有任何成本! 自己怎么就没想到呢? 陈捷声音还在继续: “然后是共治,光靠政府和学校力量是有限的,必须把家长这支最庞大的力量给调动起来,建议由学校牵头,镇团委和妇联配合,在全校范围内,招募一批家长志愿者。”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