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创业维艰-《心灵种子》


    第(1/3)页

    剑桥市的夏夜,麻省大道上的车流渐稀。我站在一栋老旧办公楼的五楼,望着空荡荡的 loft空间,这里将是我们新公司的起点。

    “从学者到创业者,”弗洛伊德老师环顾着裸露的砖墙和未安装的灯具,“这个转变比我当年开诊所时要激进得多。”

    我们的“心灵科技”公司正式成立了。这个决定并不容易,在哈佛的终身教轨上才走了一半,就要跳入创业的未知海洋。

    “你确定要这么做吗?”艾默生教授曾经这样问我,“学术界会失去一位有前途的学者。”

    但我无法忽视那些来信——来自世界各地的患者,询问哪里可以获得“绘梦仪”;来自投资者,想要支持技术的商业化;最重要的是,来自张女士这样的患者,他们等不及学术研究的缓慢进程。

    团队的核心成员都选择了加入。方舟辞去了谷歌的高薪职位,陈浩办理了停薪留职,艾米莉、Raj和苏晴也都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这场冒险。

    “我们要做的不是普通的创业,”在第一次全体员工会议上,我说,“而是让科研成果真正走出实验室,帮助那些需要的人。”

    创业的残酷很快显现。第一个月,我们见了32位投资人,收获了31次拒绝。

    “这个产品太前沿了,”一位硅谷投资人直言不讳,“监管风险太大,商业模式不清晰。”

    更让人沮丧的是,一位竞争对手突然出现——一家大型医疗科技公司宣布开发类似产品,拥有我们无法比拟的资金和渠道。

    “也许我们太天真了,”某个深夜,陈浩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叹气,“学术和商业根本是两个世界。”

    就在团队士气最低落的时候,转机出现了。原园的一篇深度报道在《华尔街日报》刊登,详细讲述了一位使用我们原型设备康复的PTSD患者的故事。

    报道刊出后的 24小时内,我们收到了 200多封患者来信和 5位投资人的会面邀请。

    最令人惊喜的是一位硅谷传奇企业家的到访。他在会议室里听了两个小时的介绍,然后简单地说: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