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1995年12月30日,星期六。 95年的倒数第二天,北国的风雪似乎也想做最后的冲刺,刮得格外猛烈。 然而,一股比风雪更汹涌的热浪,正从一个小小的县级市兴宁出发,席卷整个奉省,并以惊人的速度向全国蔓延。 这一天,《奉省广播电视报》和《奉阳晚报》的头版,不约而同地刊登了关于兴科公司和其董事长江振邦的深度报道。 报纸刚一铺开,那些醒目甚至有些夸张的标题便牢牢抓住了所有人的眼球。 其中,由《奉阳晚报》王牌记者李建亲笔撰写的报道,最为详尽,也最具深度。 “《二十一岁的厂长,一个东北小城的工业奇迹:八十天从破产边缘到订单过亿》?” “这什么破标题?” 清晨,奉阳市,某个国营厂家属楼里。 上个月刚领了八千块遣散费的下岗工人扬文海,今年刚五十,作为八级焊工的他因职业病的问题,便戴上老花镜,照例展开当天的《奉阳日报》。 头版头条那加粗的黑色标题,瞬间攫住了他的视线。 “净学些港台那边的浮夸风气。二十一岁?怕不是哪个领导家的公子哥镀金来了吧,妈的,一群狗东西!” 扬文海皱了皱眉,心中不屑,他呷了口热茶,强耐着性子往下看,他倒真想看看这报道写了些什么内容。 **本报记者:李建**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神州大地的今天,东北,这片曾经的共和国工业长子,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阵痛。大批国营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步履维艰,‘下岗’、‘亏损’、‘破产’,成了压在无数家庭头顶的阴云。然而,当记者踏上兴宁这片热土时,冬日的严寒未能冷却我们心中的震撼。】 【在这里,我们见证了一个近乎神话的商业传奇:一个负债千万、濒临破产的国营老厂,在短短八十余天内,脱胎换骨,成为手握上亿订单、产品风靡全国的明星企业。】 【故事要从今年八月中旬说起。当时的兴科公司,还叫锦红无线电厂,一个曾经在东北三省风光无两,荣光四溢的国营厂,见证了无数家庭的第一台收音机。但在1995年8月中旬,锦红厂已经成为了一家负债一千五百万,连续十五个月发不出工资,即将被时代彻底淘汰的破产企业。】 【用工人师傅老李的话说:“厂子黄了是早晚的事,小厂长没来的时候,我们都在等着领遣散费呢。”】 【故事的主角,是锦红无线电厂,而创造奇迹的,就是工人老李说的小厂长、一位年仅二十一岁的大学毕业生——江振邦。】 【一、临危受命,一个人的“长征”】 【当记者第一次见到江振邦董事长时,很难将眼前这个年轻、沉稳,甚至带着几分书生气的青年,与那个力挽狂澜、执掌上亿生意的铁腕厂长联系在一起。他的上位,充满了传奇色彩,却又合情合理。】 【今年七月,刚从奉阳工业学院毕业的江振邦,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急于等待分配一份安稳的‘铁饭碗’。在毕业后的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他走进田间地头,踏遍了兴宁市29个乡镇街道,也走进了十五家国营厂。深入车间,与工人、干部交流,最终写出了一份长达数万字,对兴宁县域经济问题剖析得淋漓尽致的调研报告。】 【正是在这次调研中,他与时任锦红厂的陈玉彬相遇。陈书记回忆道:“当时厂子已经到了绝境,已经停产一年了,机器停转、人心涣散。振邦这孩子来调研,我和他聊了几句,发现他不讲空话,直接指出我们技术落后、产品脱离市场的问题,还给我画了几张电路图。我一看,就知道这是个懂行的、有真本事的年轻人。”】 【陈书记的欣赏,为江振邦打开了一扇门。而那份凝聚了他近两个月心血的县域经济调研报告,则为他推开了一扇更大的窗。在完稿后,他毛遂自荐,将报告呈送给兴宁市市长刘学义和市委书记孙国强。】 【两位富有改革魄力的领导,非但没有斥责这个年轻人的‘高谈阔论’,反而从报告中看到了兴宁市经济发展的有力措施,与解国企困境的希望。江振邦因此被破格分配至市委办与国资局,参与到全市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之中。】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