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章:以高平丘为陵?-《三国:我不是刘辩》


    第(2/3)页

    嗯……以上经验总结悉来自当朝太傅卢植!

    有事“卢师”,无事“田舍翁”。

    当今天子就这属狗脸的本性,早就让卢植琢磨透了,就差没写上一本《天子变脸一百问:从入门到精通》。

    呵,“丈人”?

    他蔡伯喈何德何能受得起这称呼!

    内心警铃狂响的蔡邕立刻绷紧了脸,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严肃模样,正色道:“臣乃少府卿属下将作大匠,国家但有所命,无需与臣商议,理应与少府卿商议定夺,再由少府卿正式行文下令,命臣执行即可,臣不敢僭越!”

    老东西,想当泥鳅是吧?

    刘辩眯着眼看向蔡邕,现在这些小老头儿都不好骗了啊,滑不溜秋的,都跟他玩起“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的“三不”原则了。

    “于私,”刘辩手上力道不减,脸上笑容不变,道,“您是昭姬的父亲,是朕的丈人,自然就是朕的长辈,朕自然需要长辈们的引领和教诲。”

    “于公,寿陵修建,正是将作大匠的职责所在。”刘辩话锋忽然一转,语气带中不容置疑的意味,浅笑道,“因此,于公于私,这事儿朕都不该绕过伯喈公!”

    刘辩自然是不会允许蔡邕当条泥鳅的,也根本不给蔡邕再推脱的机会,直接抛出主题道:“朕想更易吉壤。”

    蔡邕眼皮猛地一跳,没接话,只是默默抬起眼,目光复杂地看向刘辩。

    那眼神里,有无奈,有警惕,还有一丝“又来了”的疲惫。

    天子的吉壤,最初是定在了距离雒阳百里之遥的新城县的高平丘。

    那是一片高耸的台地,东高西低,东依南北走向的霸陵山,北隔东西横亘的嵩山支脉万安山,南为东西横亘的二马山。

    北据洛河,南临伊水,夹三山二水而立,若是站在高平丘上向西眺望,还能远眺滚滚的伊水北注和伊水以西的座座青峦,是绝佳的风水宝地!

    且背靠山体,前有缓坡,也完美符合两汉以来“择高敞地”建寿陵的一贯准则。

    但是作为甲方,刘辩在听到“高平丘”这个地名的时候,直接黑着脸给否了。

    高平陵,这地太不吉利。

    尽管这只是刘辩的心理作用,只要大汉足够强盛就不必担心这些事,但这种事到了他这个位置,不求图个心理痛快,难道还要刻意恶心自己不成?

    一如当初刘辩拒绝了马日磾提议的“正始”年号。

    不过刘辩也不能以这个理由,就否了蔡邕和太史令单飏跑了三个月才寻到的吉壤,因此刘辩表示高平丘是块具备开垦耕种潜力的膏腴之地,既然他提倡薄葬,当为万民作表率,又如何能占据这般可供耕种的膏腴之地为寿陵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