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曹刿论战》中,有句名言,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千余名民兵队长,是陆远在吴松战场上的胜负手, 吴子玉四千重兵围攻一团核心阵地,眼看就要全歼, 冷不防,黑夜中杀出一支奇兵, 这帮老兵不但枪打的贼准,而且,白刃战一个顶俩, 彼时,两江府兵正欢欣鼓舞之极, 就没怎么顾得上身后,于是被一家伙砸蒙了, 千余老兵以左右包抄之势,迅速打垮东面的府兵, 但他们不急着接应一团残部, 反而再次一分为二,向两翼席卷, 顿时把南北两面的府兵,打得鸡飞狗跳,狼奔猪突, 而一团长也非泛泛之辈,大声宣告援兵抵达,誓死挡住西面之敌, 不到片刻,西面疯狂进攻的府兵发现, 三面猪队友都废了,只剩他们孤军深入,随时都有被包围的危险, 于是,果断和光同尘,迅速撤下山包。 这一仗,双方都损失惨重, 退下来成建制的两江府兵,不足三千, 即便加上吴子玉掌握的两个后备千人队,也只有五千, 而且,全军士气,因为功败垂成,跌落到谷底, 而极东一团,也仅剩六七十人, 团长身中两弹,营连排军官十不存一, 但是,他们坚持到了最后,吴松阵地依然掌握在极东军手里。 牛行镇,伤亡过半的双方, 依旧犬牙僵持,在夜幕下,横眉怒目的舔着自己的伤口, 相对轻松一点的,是二团的次次要战场, 东西两翼的府兵,在白天付出一千人伤亡后,变得非常谨慎, 为了应付吴子玉的“夜袭”命令, 两个精明的指挥官,均派出小部队骚扰, 此举无关痛痒,不影响大局, 吴子玉在军帐中,怒不可遏,但,这次是全面溃败, 想杀人都没法执行,毕竟,法不责众, 强行军法从事,部下大概率会反水哗变…… 再说了,哪个千总跟总督府,没点人情客往的关系? 最终,承担怒气的,是幕僚绘制的军事地图, 被锋利的指挥刀砍的稀巴烂,拼都没法拼。 府兵将领也都阴沉着脸,陆续收拢逃回来的官兵…… 这大黑的天,好多溃兵分不清东西, 当他们发现跑错了方向,兜了好大一圈,才三五成群的返回军营, 事后,今晚的夜袭战, 被诸多军事评论员判定为,“极东自卫反击战”的转折点, 尽管,在兵力上,吴子玉仍然处于优势, 但,两江府兵却再也没有能力,或者说信心,发起过一场像样的进攻, 他们是真的被打怕了, 或者说,对叛军“钢铁般的意志”,无法理解, 这是广大底层府兵,普遍的心理认知, 相反,极东新军却士气如虹,求战心切, 从防御转向反攻,最终,毫无悬念的取得整个战役的胜利。 当拂晓来临,三四五六团的五千生力军, 经过半夜的休整,在参谋本部的指令下,兵分三路,杀进吴松战场, 两千人围堵吴子玉本部, 两千人闪击二团西面府兵, 一千人合围牛行“两江四宝”, 吴子玉所能采取的应对之策, 只能命令二团东面两千余府兵归建,固守大本营, 同时,向两江总督董之张,申请撤回江南, 但是,董总督却久久没有任何回应, 为啥? 难道,他不明白三州合围的战略已经破产了吗? 非也非也! 董之张虽是文官,却精通武略, 他早已判明,吴松之战,非人力可以挽回, 咦? 那为何不赶紧撤兵止损呢? 如果能保留下吴子玉的小八千人马,未必不能卷土重来…… 呃,这里面的玄妙,就在于朝堂派系之争, 董总督虽是位高权重的一方诸侯, 可他在朝堂上,却属于新兴的“洋务派”, 一直被势力庞大的“守旧派”,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 权力的争夺,派系的倾轧,从来不讲大局, 在“保守派”看来,“洋务派”获胜,简直比死了爷娘老子更痛苦, 他们无时不刻,在盼望着“三州兵败”, 以便“痛打落水狗”,让“洋务派”们永世不得翻身! 故此,在“鬼子六亲王”的暗示下, 董之张宁愿“饮鸩止渴”,也无论如何都不会发布“撤兵”命令, 休整三天后,六千多极东军, 对两江府兵大营,完成三面包围,惟一的生路也断了, 吴子玉控制着唯一的“通北码头”, 日盼夜盼,等来的却只有董总督的四个字: “固守待援!!!” 三个感叹号,让吴子玉如坠冰窟, 完了! 他很清楚,董之张手上压根就没有援兵, 江南江北两州也是损失惨重,不可能为了救他,再度冒险火中取栗,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