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真正不好取舍的,其实是第三个问题—— 评价王莽。 杨修在回答时极为取巧,凭借着耳染目濡以及对天子心态的揣摩,交出了一份堪称完美的答案,即“论事不论心”。 但司马懿却没有一个当三公的爹,能够轻而易举的了解到朝廷的内情,反而是从本心出发,更为公正的评价了王莽。 王莽在被称为圣人,成为周公时,做的也不都是好事。 比如王莽为了绊倒自己政坛上的死敌兼自己的表兄淳于长,就秘密将其告发,让其死在了诏狱当中。 而在王莽被世人唾弃的时候,做的也并不都是坏事,比如推行土改一类的改革,若是能落到实处,那真是利在千秋的善政。 所以,司马懿的论点极为新颖—— “人在其位,则谋其政”。 很多事情,当坐到了那个位置上,其实就已经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了。 比如王莽不顾亲情害死了自己的表兄淳于长,那是因为他已经走到了那个位置,不进则退。 再比如王莽前去仰仗世家篡夺大汉皇位,但在成为天子之后屁股立马就歪了,转过头来就要拿世家开刀献祭自己的新朝…… 司马懿认为,王莽的结局,虽也有其自身性格的关系,但真正的问题却并不出在王莽本身身上,而是和王莽当时所处的时代、位置有密切的关系。 虽然司马懿没有点出具体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但能够理清这些,归纳出一点点“唯物史观”的味道,就足以让刘协刮目相看。 “杨修啊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 杨修本来是想找个取巧的法子讨好天子,讨好朝廷。 但他那点浅尝辄止在司马懿面前完全就是被爆杀! 若是杨修不碰触这个点,其实反倒不会输的如此难看。 “文和也是糊涂了,你难道看不出这两篇文章究竟谁写的好吗?怎么还要来问朕?” 刘协笑着笑着,却察觉到不对劲。 司马懿的文章固然回答的更精妙。 但杨修的文章,却是更符合现在朝廷的认知,也更符合民间的舆论。 若是以司马懿为状元,难免会让大汉的百姓去思考一些更深层的东西。 若是以杨修为状元,倒是刚好能够符合舆论,符合国情,给朝廷,给天子少去很多麻烦事。 所以,这并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状元之争,更是一场藏匿在未来中的危机。 但是,刘协在这种事情上,何时有过犹豫? “就以司马懿为状元!” 刘协回应的异常果决。 若是之前,他或许还会踟蹰一阵。 但在看到长安的万家灯火后,刘协反倒是坚定了内心。 “司马仲达,这个状元,他实至名归!”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