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宝钗冷眼旁观,见这些赏赐都是内造的,精美华丽,等闲不可得,最难得的是这份圣恩,她落座在宁熙堂后,心头也是五味陈杂。 想到自己,她若是嫁人,家中虽说也能给她筹出五六万两银子的嫁妆,但到底没有这些东西,这些可都是有价无市之货,带到夫家去,不知道多荣耀,左邻右舍,亲朋好友见了,都不敢小瞧。 宝钗本就是原著中,能够写出“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之人,素有凌云壮志,等闲这等心性之人,均是有着强大的虚荣心,时时指望别人对她高看一眼。 用她自己的话说,小时候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后来进了荣国府,为什么就成了只做些针黹纺织之事的人? 其中,真是满含深意。 今日看黛玉在西府,一句句顶二太太,连老太太也不得不给她几分面子,宝钗心中岂能平静无波?这本是个比她年岁还小的姑娘,身上已具大妇贵气,有着起居八座的威风,又怎能不令她羡慕? 原本是打算在这边多聊一会儿,因见黛玉有些困倦,宝钗自己也有些计较,便告了辞,从后园里头,漫无心思地回到了梨香院。 莺儿跟在她的身后,主仆二人进了屋,莺儿瞅着四下里无人,对宝钗道,“姑娘,我适才听说,宫里对东府那边又下赏赐,是因为侯爷在辽东又打了胜仗,这一去,打了好大一个胜仗,皇上欢喜,一口气赏了那些下来,你说,皇上会不会又晋侯爷的爵位?” 莺儿自言自语道,“要是再晋爵,说不得就是国公了,难道,又要出一位国公不成?” 侯府已经够让人望而生畏了,若是再出国公,真是……宝钗只一想,胸口就是一阵激荡。 “姑娘还须早做决定才好,听说,侯爷这一次之所以带了三姑娘去辽东,是因为宫中派了一位公主一同前往……” “怎地会如此?”宝钗说不清是什么感受,若是如此,那将置黛玉于何地?她真是期待啊,想知道,贾琮是娶公主,还是会保黛玉? 这件事,林妹妹她知道吗? 不多时,薛姨妈回来了,宝钗知道薛姨妈过去,是王夫人请她去,要与她商量元春的事,宝钗便亲自从丫鬟的手里捧了茶,递给母亲,问道,“妈,大姐姐的事,姨娘是怎么想的?” “你大姐姐的事,原是你舅舅家帮忙说了孙家,你姨爹不答应,本就深恶孙家,又是琮哥儿拒了的婚事,哪里肯答应?可你舅舅家说,若是如此,赵家更是不能答应,一是那赵家儿郎本就不堪,再说是和宫里有关。 你姨爹说这婚事要问问琮哥儿的意思,你姨娘不肯,我瞧着应是会答应孙家。” 见宝钗深思不语,薛姨妈想到自家女儿的终身大事,很是焦虑又心疼,眼中一湿,“我的儿,她们不管好歹,都有了着落,倒是你,眼下也不知道去哪里说一桩好事去?” 宝钗如今是高不成低不就,偏偏年龄也不小了,早就过了及笄之年,寻常人家这么大的姑娘,都要生孩子了,她连个议亲的对象都没有,怎能不急? 偏偏又是寄寓人家,想说个高门大户,没有门路,等闲人家也瞧不起他们,若说个门第不显的,薛家又瞧不起,祖上好歹是紫薇舍人,家资富饶,宝钗人品不俗,还有薛蟠将来要图个倚靠,是万万将就不得的。 宝钗心头有几分酸涩,这种话,实在是不好接,难道要说自己不急?只好低着头不说话。 薛姨妈落了两滴泪,又与宝钗说起宝玉的事来了,“我也想过了,一笔写不出两个贾字来,宝玉总还是和琮哥儿是兄弟,将来你要是和那林妹妹做了妯娌,与她多走动,况咱们本来与琮哥儿就熟,若是求到他跟前,他能有不照应的?” 不知为何,宝钗想到将来自己嫁为人妇,去见贾琮,二人在书房或是在后园里相会,那画面,就难免一阵脸热,胸口也跟着擂鼓一般。 “何必拐那么大一个圈儿?依我说,妹妹不如直接许给琮兄弟……” 薛蟠自从养好了伤后,就不大爱出门了,窝在了家里,此时听母亲与妹妹商量婚事,现身出来,出着馊主意,他边说,看妹妹一眼,见妹妹没有说话,虽低着头,脸颊之上越发现出红晕来。 “你胡说什么?你妹妹怎好给人家做妾?”薛姨妈啐骂道,心里头一面也将黛玉怨得一塌糊涂,年纪又小,不顶用,偏还占着那么个位置,若非她占了先机,把自家宝钗许给琮兄弟,今日岂非皆大欢喜的局面? “这有什么,听说公主都要乖乖给琮兄弟当妾呢,要不然,这一次宫里让公主随琮兄弟去辽东?不就是把公主白白送给琮兄弟的吗?啧啧,琮兄弟也是个有本事的。” 宝钗道,“怎地见得是要做妾的?我还从未见过当妾的公主呢。” “那就不知道了,横竖,林家不会让自己的女儿当妾就是了,人家林大人听说是探郎,又是官居三品,还是从南边立功了进京的,女儿又是琮兄弟的原配,若是让琮兄弟停妻再娶,琮兄弟那脾气,怎么肯?” “有何不肯?林姑娘虽好,好得过人家公主去?”薛姨妈越发觉得贾琮能干了,看着女儿也是越发可惜,若贾琮能够停妻再娶,她是一万个愿意将女儿嫁给贾琮的。 “这我可说不来,我说的这些,都是听别人讲的,人家的见识可比我高明多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