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投其所好-《古代科举日常》


    第(1/3)页

    第300章  投其所好

    此处是考场,不管大家心里怎么想的,对杜锦宁又如何好奇,也不可能老说话。大家跟杜锦宁说完这几句话,就安静了下来。之后又陆续进来了几个人,是小县的县案首,都被安排坐到了第二排。

    过了足有三刻钟,外面的天色渐渐亮了起来,差役进来把灯笼提了出去,不一会儿,云板响起,锣声也跟着响了起来。

    府试开始了。

    几个差役进来,背着手站在了屋里四角,紧接着身穿官服的知府在几人的簇拥下走了进去,依例说了几句话,说毕,差役们就开始发放文房四宝。

    说是发放,其实是用钱买,现银交易;今天的考试有三次歇息的时间,即早中晚,这时间里还可以通过差役们买饭,以及上厕所。

    文房四宝和饭菜都是用现银买,价钱比外面要贵一些。这样做是为了杜绝考生在拿来的文房四宝和饭菜里作弊,同时也为官府赚上一笔钱,这笔收益在明面上用于历年来的府试和院试。至于这一进一出中官员和胥吏们有没有贪墨,那就是一个不可探究的问题了。

    杜锦宁拿到文房四宝后,先仔细地把它们都检查了一遍。

    她可听说,以前有那经手府试的胥吏贪墨得比较厉害,导致府试的时候这些笔墨纸砚都不好用。比如那笔,写字的时候笔头忽然就从笔管里掉了下来,墨汁顿时把试卷弄污了,毁了那场考试。

    虽然那场考试后,有考生向考官申诉了,但因为不是人人都像他这样,而且胥吏敢这样贪墨,未尝没有知府在后面一起捞好处,最后事情自然不了了之。

    虽说对于杜锦宁对八股文这种写作形式持有保留意见,她跟袁修竹学制艺的时间又短,为了藏拙,一开始她并没打算写八股文,但刚才那些考生的不甘与怀疑还是刺激了她。而且入考场时她发现案首对于检查这一关还是很有好处的,能有拿到府案首的机会,她自然不会放过。

    展开试卷一看,杜锦宁顿时傻了眼。这哪里是试卷,这明明是白纸好吗?

    这种题目和要求,有些考生可能会为难。对他们来说,用大半天时间写一篇经义也是常事。但杜锦宁做题向来就快,上午写一题,下午写一题,估计晚饭都不用在这里吃了,直接回去小院里吃去。

    检查一遍后,杜锦宁稍稍放了点心。这些笔墨纸砚虽不是很好,但至少还能用。笔头不松,砚台也结实,纸是试卷,一会儿会放发。就是墨不大好,不如好墨那般细腻油润。墨艰涩不滑润,写字的时候不流畅,非常影响书法的美感。

    在后世,人人都说八股文如何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使许多读书人只顾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实际学问.考中作官后就成为皇帝的忠实的奴仆。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就曾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在这个话题上,杜锦宁有许多话要说,根本不像其他学子那样需要搜肠刮肚地去想写作的内容。

    既然考核内容涉及到实用技术就有经验的传承,那么把科举的考核务虚化不就解决这个问题了吗?于是八股文应运而生。

    知道这墨不好,她便没再像县试那样,等试卷拿到手了再磨墨。这里是封闭的屋子和考号,也不存在风雨打翻砚台等问题,因此她立时开始动手磨起墨来。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