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 对策-《古代科举日常》
第(2/3)页
作为话本迷的赵明月,一听到陈主事哥哥的言论,就怒不可言。
“待会儿你别作声,我来跟你哥哥说。”她道。
齐慕远则眼眸晶亮,看向杜锦宁的目光里一片星光。
这也是工部的人只是彬彬有礼地询问,而没有采用过激手段逼迫庄越将作者说出来的原因了。话本,真不是他们管辖的范围。
齐伯昆本觉得自己对杜锦宁的能力和心智已了解得十分透彻了,可听了这番话,他禁不住再一次刮目相看。
所以,陈主事想点一把火将杜锦宁点着,从而将关乐和也一起烧了,想法很美好,可那是不可能实现的。
“果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不说十四岁的时候,饶是活到这把年纪,朝堂上诸多官员在心智上不如你者甚多矣。”他感慨道。
杜锦宁又将赵昶来找她催更的事说了,道:“这件事鲁国长公主也知道。原来在朝堂上没捅出来,他们没作声;现在捅出来了,想来他们也会为我说话的。”
听了这话,齐伯昆便有些不赞同,道:“跟静王走得太近,于你而言没有好处。虽说在夺嫡之争他没有什么行动,但这一节才刚刚落幕,皇上对兄弟们的戒心还没消除。你只单纯地做你的寒门学子,才是最理智的选择。”
“啊呀,齐爷爷您快别说这话。要是有人听到了,我还有活路么?”杜锦宁做出惊慌失措的表情。
郑太后横她一眼:“前朝的政事,你少插嘴,小心你哥哥不高兴。”
她能教出赵晤这么个出色的儿子,并在夺嫡斗争中取得最后的胜利,郑太后也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她并不认为后宫的女人都得对政事一概不问,跟只鹌鹑似的呆在后宫里。
对于这一点,杜锦宁也有自己的考量:“我想,静王在桂省的行踪,只要皇上有心知道,那我跟静王原先的交情就已明摆在皇上面前了。要是我这时候表现出对静王的疏离,不说静王本人作何想,便是皇上也觉得我太过唯利是图、趁炎附势,有过河拆桥之嫌。我只想做司农官,不想卷入党争,我为什么要让皇上在品行上对我产生怀疑呢?不如坦坦荡荡,该如何就如何。”
只要杜锦宁不在话本里说些反动的言论,鼓动大家造反,她在话本里写男主种植再生稻,任何责任都没有。
《山海经》它就是一个话本,你看了这本书,出海去找仙山,要修仙成为仙人。这难道是作者的责任吗?只能说读者太天真,把虚构的故事当了真。别人不会骂作者,只会说这个读者走火入魔。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