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6章 佃农-《古代科举日常》
第(2/3)页
一看就不靠谱啊。
这会子听到东家来了,庄头领着每一户的户主都迎出了庄口。
一直跟在她身后的那个衙役看到这情景,越发一头雾水,不知道杜锦宁这个举动意味着什么。
“我知道你们担心什么。”杜锦宁没有废话,直接进入正题,“那么现在给你两个选择,一个是另外佃别人的田地来种;如果不愿意走的,那么可以跟我签一个契约。咱们约法三章,如果今年的粮食收成少于二石一亩的,我不光不收你的租子,还补贴大家每户十五两银子。如果每亩粮食收成在二石至三石之间,我不收租子,不过也不会补贴;如果每亩多于三石粮食收成,我收大家两成租子。”
这位庄头姓宋,五十多岁年纪,身板硬朗,精神矍铄。
见大家一副不敢置信的表情,她道:“这些咱们可以直接签契约按手印,到官府去立红契。”
庄头相当于村长,虽也有东家指定,但大部分的庄头都是大家自发选出来的。
她现在这样,一个个衙门去站一站,又不跟大家套近乎,连个招呼都不打,架子端得足足的,是个什么意思?
杜锦宁出了衙门,就直接上了马车,吩咐汪福来道:“去城外庄子上。”
把各个衙门逛了一圈,让所有人看到她了,她这才一言不发地朝外面走去。
知州的面子都不给,更不用说杜锦宁这样年纪轻轻的同知了。
“不过,老头儿我想代表大伙问问,如果今年粮食欠收,到明年杜东家仍要按自己的想法种田吗?杜东家现在就育苗,要种什么双季稻,这种说法是从哪里听来的?”
说实话,这些地方小吏因为不需要执行官员原籍回避制度,基本都是本地人,关系盘根错杂。不说杜锦宁,便是当初知州曹大人初来乍到,也在他们手里吃过不少暗亏,差点被架空。后来还是靠着各种手段才站稳了脚跟。
杜锦宁在马车上就脱了官朝,换上了常服。此时一身月白色锦锻长袍,十足的翩翩佳公子模样。看到新东家是这样一个后生,佃农们的心都凉了。
姚书棋买的田地离润州城足有十多里,马车出了城又走了一顿饭功夫,这才到了庄子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