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生计(4)-《章献明肃皇太后》
第(1/3)页
李沆听得来劲,兴趣盎然道:“这样的生意当然是前景可观啊!不过毋公子你得讲讲滑竿是如何使用的!”
李沆讲出滑竿是如何使用的话,一听便知他是个北方佬。
没错,李沆是北方人;确切地说是洺州肥乡(今属河北)人。
李沆是太平兴国进士,通判潭州,迁著作郎、直史馆;真宗即位后为参知政事,咸平元年(公元998)加平章事、监修国史,累加尚书右仆射。
河北人李沆当然没有见过蜀地人使用的滑竿,恐怕连听也没有听过。
刘敏见李沆如此询问,便将屋地上一张藤椅子抓在手中放在李沆面前道:“滑竿酷似北方人乘坐的小轿,譬如在这把藤椅子上捆绑两根能扛抬的竹竿和木棍,一个人坐着两个人抬就是滑竿!”
李沆“哦”了一声,茅塞顿开道:“原来是这玩意儿,可谓简单啊!”
赵恒一旁哈哈大笑,道:“毋文攴的车马滑竿行开张后,学生给您租用一副滑竿;你可以在汴梁城四处转悠一番,不要整天钻在你那三尺书屋里跟文字打交道!”
李沆捻须而笑,道:“毋公子你继续往下讲啊!老夫在汴梁城待的时间已经不断,像公子这样描述城市景观者还真没有几个,老夫还想聆听你叙述!”
刘敏见说,毫不客气地接着前面的话继续往下讲:
汴京城水网纵横,舟楫云集,穿过东京城的河流有蔡河、汴河、五丈河、金水河,架在这些河道上的桥梁有32座。
特别是与黄河沟通的汴河,“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石),及至东南之产,百物众宝,不可胜计。又下西山之薪炭,以输京师之粟,以振河北之争,内外仰给”。
汴京外城共有城门14座、水门7座南薰门、南郑门、万胜门、新郑门、固字门、西水门、新郑门、戴楼门、广利水门、普济水门、陈州门、东水门、新宋门、新曹门、东北水门、陈桥门、新封丘门、新酸枣门、卫州门等。
内城有城门10座,如宋门、曹门、大梁门等。
皇城辟有六门,其中宣德门是皇宫正门高大雄壮。
如果说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是东京城内的四条翠绿色的玉带的话,那么横跨于四河之上30余座桥梁,星罗棋布于京城之间,更像是镶嵌在这四条玉带之上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给京城平添了几分点缀;使其在宏伟之中不失秀丽。
汴河之上有虹桥、相国寺桥、州桥等14座桥梁;蔡河之上有龙津桥、新桥等13座桥梁;金水河之上有白虎桥、横桥等3座桥梁;于五丈河之上的有小横桥、广备桥等5座桥梁。
这些桥梁的架设使京城东西可以贯通,南北可以直达,极大地方便了京城的交通运输,保证了京城的物质供应,也给京城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许多桥梁的位置,均处于京城内的交通要道之上;如果说从宫城南门宣德门向南,经里城朱雀门直达外城南薰门的“御街”是当时全城布局的中轴线的话,那么,“御街”与汴河相交的州桥一带则应是全城的正中心。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