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四章 政治体制-《帝国风云》


    第(3/3)页

    可以说,这是主流观点。

    到一九四五年之后,这种观点逐渐主导了〖中〗国的对日政策。

    在〖日〗本临时政府成立的时候,就按照〖中〗国当局的授意,颁布了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临时法案。该法案明确规定,在〖日〗本国民深刻认识到侵略战争给他国与本国带来的严重危害,以及为侵略战争所犯下的罪行承担与履行了应尽的赔偿责任与义务之前,〖日〗本不得拥有组建军队的基本国防权,也不得拥有**进行对外交往的基本外交权,仅拥有保卫本土安全所必须的最低限度的防卫权。

    这部法案,后来成为了新〖日〗本宪法的基础。

    只是,剥夺〖日〗本的国家权力,不等于剥夺了〖日〗本的**地位。

    也就是说,战后的〖日〗本肯定得组建〖中〗央政府,也肯定得恢复正常状态,这就需要确定〖日〗本的基本政治形态。

    此时,真正的关键在于〖日〗本的君主立宪制,也就是是否保留天皇。

    可以说,这是一项非常考验〖中〗国政治家的问题。

    从根本上讲,天皇的存在是弊大于利的。原因很简单,军国主义能在〖日〗本盛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军国主义分子都打着为天皇而战的旗号,并且以天皇为精神支柱来奴役与驱策〖日〗本民众。如果天皇依然存在,那么在战后,军火主义思想就肯定会在〖日〗本复燃,而且天皇将再次成为精神象征。

    问题是,废除天皇就一定有好处吗?

    在一九四五年之后,这个问题变得极为突出。

    这就是,在组建〖日〗本临时政府之后,〖中〗国当局才发现,在〖日〗本没有任何一名政治家、甚至是任何一个政党具有足够的号召力把所有〖日〗本人、至少是大部分〖日〗本人团结起来,而具有这个号召力的,只有〖日〗本天皇。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

    这就是,如果废除了〖日〗本天皇,那么〖中〗国与〖日〗本的矛盾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消除,中日也就不可能全面和解。说得简单一些,如果〖中〗国当局废除〖日〗本天皇,那么只会让〖日〗本民众相信,他们没有获得真正的自主权,而是在〖中〗国的奴役与压迫之下,而这种思想迟早会来一个大爆发。

    显然,不能废除天皇,只能淡化天皇,即让天皇不具备政治影响力。

    这样一来,就需要对〖日〗本的政治体制做全面革新,在保留君主立宪制的基础上,实施真正的大选政治。

    因为天皇是世袭的,所以在〖日〗本能够实施的只有议会内阁制。

    显然,这是由〖中〗国当局为〖日〗本量身定做的政治体制,而这也是防止〖日〗本再次威胁到〖中〗国所做的必要工作。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