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对,就是空心砖。”马德玉说道:“这空心砖能省很多料。原来一百斤粘土能烧四十块青砖,现在烧空心砖,我想怎么也能烧六十块以上吧。而且在烧的时候,由于是空心的,更容易烧透,更省时间,原来一窑砖用十天,估计烧空心砖六天就够了。” 听马德玉说完他的想法,何志远不禁感慨,谁要是再说古人笨,我第一个拿板砖拍他的脑袋。像马德玉这样的文盲工匠,都能想出空心砖的妙点子,他要是在后世读几年书,绝对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工程师。 大明朝的工匠不是不想创新发明,而是被各种莫名其妙的规矩禁锢了头脑和行动。他们大多数不敢越雷池半步,只能循规蹈矩,一代代传承。稍不小心就可能僭越违制,就要被打压,甚至杀头。在这种情形下,要创新是不可能的,看来要想创新发展,必须先解放思想。后世的邓公说得一点都不错,要改革创新,首先是思想解放。 想到这里,何志远说:“不错,是个好办法。马师傅,就按你儿子的办法,先烧一窑砖试试。不要怕坏了规矩,这要是成功了,就是扬名的好机会,我相信一定会成功的。如果成功烧出空心砖,并且能够实用,我给你们每人一百两银子的奖赏,马德玉另外再给一百两银子,作为创新奖励。” 众人听到如此高的奖赏,立即眉开眼笑,纷纷拱手向何志远表决心并道谢。 两天后,梁文盛到了朱陈店驿馆。梁文惠说道:“大人,何姓生员的村子向北十二三里地就到了,咱们在此休息半日再去探察,你看如何?” “可以,吃过午饭后,我换身举子的服饰,你扮做我的书童,租头毛驴。咱们两人牵一头毛驴走在前面,让护卫们远远的跟在后面,没有事情不准让他们上前。” 午后,梁文盛骑着毛驴,梁文惠在前面牵着,四个护卫也乔装打扮成四个民夫,远远的后面跟着。他们六人就这样悄悄的从朱陈店出来,慢悠悠的向北走去。 大约半个时辰后,就到了何家村西边的官道上。梁文惠说道:“大人,前面就是那个肥皂作坊了。” 梁文盛向两边看了看,发现官道两边的树木大都砍伐,只有零零星星的几棵还立在那里,两边有十几个人在收拾树木。这时他看到一位年约六十多岁的老农,在官道边一个石桌旁边歇息,就让梁文惠停下。扶他下驴后,梁文惠将驴在旁边的树上栓好,两人就向那老农走去。 “老人家,这里是什么村?”梁文盛问那老农。 “这是何家村。你们是外地的?” “我们是去赶考的举子。走到这里累了,歇息一会。” “哦,看你们的打扮像个读书人。坐下歇会吧。”老农指了指旁边的石座。说着拿起茶壶,倒上两碗茶水,请两人喝茶。 两人坐下后,又开始问:“老人家,我看这路两边到处都是工地,这是谁家在建设?” “这都是何里长和青州府的富商周老板建的工坊。路西边那个正在建的是几个大窑,一个是青砖窑,一个是烧水泥的窑。” “水泥是何物?”两人诧惊,他们都没有听说过。 “我也不知道,据他说是比糯米更便宜效果更好的建筑材料。是何家那个秀才从书上看来的方子,于是就请来匠人试制。”那老人又接着说:“路东边那个是肥皂作坊,现在也在扩大规模。”老人手指远处的一个工地说:“那个地方正在建的是村里的学馆,一个很大的学馆,能让这附近村里的孩子都去读书,不要钱。这都是何家出钱,何绍云一家都是好人啊。” “我看这些工地上,足有五六百人,这都是你们村的?” “我们村的壮后生哪有这么多,都是这附近十里八村的人。这还是人少的时候,前些日子修水库,何家花钱雇了两千多人。那场面才大啊,一个大水库用了不到三个月就建好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