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何家还花钱雇人修水库?”梁文盛问。 “是啊,要不说何家一家都是好人,修水库何家出了六千多两银子,建学馆请先生也要一千多两。肥皂作坊里还雇了两百多人做工,每个月三两多银子,哪个大户有他那么大方?这十里八村的都托他们家的福啊。” “老人家,你说的那个水库在哪里?”梁文盛问。 “从这里往东有二里多路,就在村东头。那个水库修起来,今年夏天蓄满水,到秋天就能用了。这以后我们村就不缺水了,村里一千多亩地都成了水浇地,麦子能浇上水,收成也就好了。” “这以后收成好了,交税粮就不用愁了是吧?”梁文盛问。 “是哩。” “你家以前的税粮都交足了吗?”梁文盛问。 那老农一听这话不高兴了,说道:“这税粮能交也不交!” “为啥?” “不公平!我们这一片的粮长姓齐,他弄虚作假,自己的亲朋好友,黄册上不登记,都不用交粮。我们这些没依没靠的还给虚造人口,旱地当水田登记,下等地当上等地登记。每年夏秋两季都多交粮,你说说,这老百姓谁愿意交?” 梁文盛知道他说的一定是实情。其实大明朝各地都存在这种情况,每年征收税粮时,都会出现各种弄虚作假,百姓抗缴事件。但胳膊扭不过大腿,只要不是老百姓被逼得走投无路,就只能忍气吞声把税粮交上。地方官员也都睁一眼闭一眼,只要能收来税粮,不出大乱子,就算过关。现在这个州的主官离任快一年了,没有主官,下面办事的自然就能拖就拖。 梁文盛赶紧转移话题,问:“听说你们村里长家的那个秀才,梦中得一奇人赠书,可确有其事?” “这事确实有,要不他怎么就能制作肥皂,还有水泥呢?” “那可否请老人家为我引路,去见见何家?”梁文盛问这个老农。 “你可认识何家的人?”这老农警觉起来。 梁文惠马上回答道:“老人家不要多心,我家公子就喜欢收集民间的奇人轶事,公子准备编纂成书,为你村的何家扬名呢。” “哦,是这样。那我就带你们去见见他。这说了半天,还没问你们姓名呢?” “我们都姓梁,从南边沂州来。”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