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旋即,老朱摇了摇头:“不可能!” “你是不是看错了?” “要不就是史书记错了。” “咱当皇帝之后,将朱家几百年前的老祖宗所留的后代都找过了,记入族谱之内,也没有多少人啊!” 帝王的家族,当然要修族谱,老朱也不例外。 当初甚至有大臣暗示老朱,可以认理学大师朱熹为祖宗,以此来抬高朱家的身世地位。 就好像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宗一样。 可老朱认为,祖宗怎么能乱认呢? 坚决拒绝了这一提议。 于是,族谱里面的朱家列祖列宗,便都是贫农。 老朱家穷了不止八辈子,在即将绝后的时候,可算是出了一个朱元璋,竟然翻身当皇帝了。 故而,老朱在制定相关宗室制度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过朱家几百年后,会有几十万子孙后代。 这当然不是因为老朱连简单的算术都不懂。 老朱算账可是顶呱呱的好手,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些呢? 但人就是很容易陷入经验主义里面,从而否定算出来的结果。 天下的人口一代代传承,这么多年了,人口也不见爆炸啊! 从秦朝到明朝,多少年了,人口不还是原来的老样子吗? 即令增加几倍,也无关轻重。 按朱家的族谱往上去,朱家的人口也没有增加什么! 子孙后代当然也是一样了。 就算略有增加,加十倍,二十倍,也在能承受的范围内。 更重要的是,老朱翻阅过距离大明较近的唐朝、宋朝的宗室资料。 证实他们的宗室人口,也就是几千之数。 至于年代更久远的汉朝,因为年代久远,并没有官方典籍流传下来,只能通过别的史籍资料来证实。 老朱毕竟不是博学大儒,没有那么多精力,从浩瀚于海的史料中,去查阅那些资料。 再说,有唐代和宋代的史籍证实,已经够了。 朱允熥摇了摇头:“皇爷爷,史书不会记错。” “因为不止一本史书这么记载,有很多史籍资料都可以证实这一点。” “不可能所有的史籍资料都记错了。” 他语气斩钉截铁,顿了顿又道:“以前朱家一直人丁不旺,那是因为朱家穷。” “穷人吃不饱饭,生病了看不起医生,就算是生了孩子,也很难活下去。” “何况还有很多穷人连老婆都娶不到,根本就不会留下后代。” “可如今咱朱家是皇家,是帝室。” “皇帝和诸王都有众多的妃嫔,孩子自然也生得多。” “能吃饱饭,生病了能看医生,孩子也都能养活,人丁就会一代更比一代多。” “若大明江山真能千秋万代,那后面朝廷必定是供养不起的。” 不料,老朱却是轻轻摇头叹了口气。 “千秋万代?” “世上哪有能千秋万代的王朝?” “自古王朝亦有气数,气数一尽,便是灭亡之时。” “咱给朱家子孙定了二十四字辈,若是朱家的子孙后代,能执掌江山达到二十四代,那真是上天庇佑了。” “更长的时间,咱都不敢妄想了。” 朱允熥不由得为之一愣。 老朱还真是有点与众不同。 比如说,别的皇帝大都喜欢追求长生不老,连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这些在历史上威名赫赫的帝王,亦不能免俗。 求仙问道,以乞长生。 但老朱却认为,帝王的功业记载在史书上,名声流芳于后世,若能万世敬仰,永垂不巧,就是长生不老! 至于自身一直活下去,他一直认为虚妄之谈,不切实际,帝王不可妄求。 对于王朝气数,对于大明未来几百年后会灭亡,被新的朝代所取代,老朱也能很坦然的接受。 当然,接受归接受,老朱仍是竭尽全力,希望朱家的江山能多坐一些年头。 “也不用千秋万代,只需一百来年,朝廷就会不堪重负。” 朱允熥正色道:“唐代宗室不兴旺,是因为自玄武门之后,宗室内便形成了自相残杀的惯例。” “父子兄弟,互相杀戮者不计其数。”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