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学生……实在难以安心。(求月票!!!)-《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3/3)页

    “且吏治若有不清,恐赈贷之粮,未必能尽数落到灾民手中。此事,需遣得力御史,前往督查。”

    李世民听着,心中一股烦躁之意升起。

    又是钱粮,又是吏治,层层迭迭的困难,仿佛一张无形的大网,束缚着手脚。

    他强压下这股情绪,沉声道:“义仓必须启用!传旨山东道,令各州县即刻核查义仓存粮,全部用于此次赈济。”

    “若有贪墨挪用、延误赈机者,刺史、县令以下,俱以重罪论处!另,着御史台选派精干御史,持朕敕令,前往灾区,巡查赈务,纠劾不法。”

    “陛下圣明。”众臣齐声道。

    但这“圣明”背后,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执行难。

    “还有,”李世民目光锐利地看向唐俭,“除了官仓、义仓,就没有别的法子了吗?”

    “那些世家大族,地方豪强,家中仓廪充实。能否晓谕他们,出粮助赈?朝廷可给予旌表,或许以些许优免?”

    这便是劝捐了。

    唐俭心中苦笑,面上恭敬回答:“陛下,臣已思及此。然……此等事,强令恐生怨怼,唯有劝导。”

    “其态度……未可知也。或可尝试,但臣不敢担保成效。”

    李世民冷哼一声,没有再说。

    他深知那些世家大族的做派,在国家艰难时,让他们拿出真金白银,绝非易事。

    殿内再次陷入沉默,只有烛火燃烧的轻微噼啪声。

    每个人都感到肩上的压力。

    蝗灾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而应对之策却处处掣肘。

    兵部尚书一直未曾发言,此时忍不住道:“陛下,蝗灾凶猛,若处置不当,流民四起,恐生内乱。是否需调遣附近折冲府军士,协助地方维持秩序,弹压可能出现的骚动?”

    李世民看了他一眼,摇了摇头。

    “尚未至此。动用军队,易使民心恐慌,反为不美。当前首要,仍是扑蝗与赈济。只要百姓有一口饭吃,不至饿殍遍野,便乱不起来。”

    他话虽如此,但内心同样警惕。

    前隋末年,多少烽烟起于饥馑。

    他绝不允许大唐重蹈覆辙。

    房玄龄沉吟良久,再次开口。

    “陛下,臣思及汉元帝时,关东大水,朝廷曾令饥民可就食江淮间。”

    “今山东蝗灾,是否可效仿古法,准许部分灾民,迁徙至淮南、荆襄等丰收之地就食,以减轻灾区压力,分散赈济负担?”

    “徙民就食……”李世民重复着这四个字,眉头紧锁。

    这同样是古老的办法,但执行起来同样困难重重。

    “徙民途中,如何管理?粮草如何接济?到达之后,如何安置?是否会引发两地矛盾?玄龄,此议牵涉甚广,需详加斟酌。”

    他想起太子近日对西州徙民事务的执着,心中微动,但随即按下。

    西州是边疆开拓,情况不同。

    内地大规模徙民,动辄引发社会动荡,非到万不得已,不可轻用。

    高士廉再次发声,语气坚定。

    “陛下,无论采取何策,朝廷当下定决心,速做决断。诏令需明,赏罚需信。”

    “扑蝗不力者,赈济不公者,当严惩不贷。唯有朝廷展现出雷霆手段与决然之心,地方官吏方不敢懈怠,奸猾之徒方不敢妄动。”

    李世民深深吸了一口气,高士廉的话说到了他心坎上。

    作为帝王,在此危难之时,必须展现出绝对的权威和决心。

    “高卿所言极是。拟旨:山东道蝗灾,乃当前国事第一要务。着令山东道行台、诸州刺史,全力以赴,扑蝗赈灾。凡有玩忽职守、救治不力,致灾情扩大、民怨沸腾者,无论官职大小,朕必严惩不贷!凡有能吏,扑蝗得力,安抚有方,保全生民者,朕不吝爵赏!”

    他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志。

    “臣等遵旨!”众臣凛然应诺。

    具体的方略就在这压抑而务实的讨论中,一条条初步确定。

    全力扑杀,参照旧例加以细化。

    调动一切可能粮源进行赈济,包括官仓、义仓,并尝试劝捐。

    严令地方,加强监察,管控粮价。

    暂不考虑大规模徙民和动用军队……

    然而,每个人心中都清楚,这些措施大多仍是沿袭旧制,能否有效遏制这场突如其来的灾荒,仍是未知之数。

    国库的空虚,吏治的可能的弊端,地方大族的观望,以及那遮天蔽日的蝗虫本身,都是巨大的挑战。

    李世民看着领命而去、步履沉重的众臣,独自留在空旷的大殿中。

    他走到巨大的《舆地图》前,目光落在山东道那片广袤的区域上。

    “蝗灾……民心……”他低声自语。

    他知道,这场灾难不仅是对大唐物资储备的考验,更是对他这个贞观天子统治能力的考验。

    若处理不当,之前积累的声望、好不容易稳定的局面,都可能受到冲击。

    他回想起登基之初,同样天灾不断,那时他是如何熬过来的?

    靠的是与群臣同心协力,靠的是不眠不休的操劳,靠的是那股不信天命、只信人事的锐气。

    如今,那股锐气还在吗?

    他自己,还有这满朝文武,是否已被承平日久消磨了心志?

    一种深深的疲惫感袭来,但随即被他强行驱散。

    他是李世民,是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李世民。

    他绝不能,也绝不会被一场蝗灾打倒。

    “传朕口谕,自明日起,朕之日食减半,直至山东灾情缓解。”

    他对着空寂的大殿,沉声吩咐。

    守在殿外的王德心中一颤,连忙躬身应下。

    这不仅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他对自己,对天下人的一种告诫。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