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具有实干之能的未来栋梁!-《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1/3)页

    巳时三刻,一骑快马自西驰来,马上使者滚鞍落地,疾步入内禀报。

    “殿下,陛下有旨,命尚书左仆射房相于五里亭相迎!”

    李承乾微微颔首,未露意外之色,只淡淡道:“起驾。”

    车驾简朴,旌旗卷敛,若非规制尚存,几乎与寻常官员行辕无异。

    “殿下,房相已至五里亭。”

    窦静策马靠近车驾,低声禀报。

    李承乾缓缓睁眼,眸中一片沉静,不见半分波澜。

    “知道了。”他声音平淡,听不出喜怒。

    五里亭,黄尘古道。

    房玄龄一袭紫袍,负手立于亭外,目光深邃地望着东方官道。

    他身后紧跟着两名尚书省心腹属吏,气氛凝重。

    “房相,太子此行,未免太过安静。”

    一名属吏忍不住低语。

    “沿途州县竟无一人提前察觉太子銮驾已归,这……”

    房玄龄抬手,止住了他的话。

    属吏心中一凛,不敢再言。

    远处,太子的仪仗终于出现在视野尽头。

    没有预想中的旌旗招展、扈从如云,只有一支沉默、精简却透着森严军纪的队伍,无声地逼近。

    房玄龄眼眸微眯,心中念头飞转。

    太子这一路,必是轻装简从,未惊动沿途州县。

    各地方官只见这支队伍打着太子旗号西行,只当是太子另有公干派遣的人马,绝想不到太子本人就在其中!

    如此,方能解释为何百骑司亦未提前侦知太子归期。

    好一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思忖间,车驾已至亭前。

    车帘掀起,李承乾弯腰下车,右脚落地时那微不可察的一顿,并未逃过房玄龄的眼睛。

    “臣房玄龄,奉陛下旨意,恭迎太子殿下还京。”

    房玄龄趋前数步,躬身长揖,礼数周全,无可挑剔。

    “房相辛苦。”

    李承乾虚扶一把,声音温和,却带着淡淡的疏离。

    “烈日炎炎,劳烦房相久候。”

    “殿下言重,此乃臣之本分。”

    房玄龄直身,自属吏手中接过黄绫圣旨,朗声宣读。

    “制曰:太子奉旨抚慰山东,赈济灾民,宣朕德意,劳苦功高。今灾弭民安,太子凯旋,朕心甚慰。特遣尚书左仆射房玄龄郊迎五里,以示嘉勉。钦此。”

    “儿臣领旨,谢父皇隆恩。”

    李承乾恭敬接过圣旨,交由身后内侍,动作流畅,神色平静。

    仪式既毕,二人步入五里亭暂歇。

    石桌石凳,简陋却洁净。

    “殿下此行迅捷,着实出乎朝野预料。”

    房玄龄亲手为李承乾斟上一杯清茶,语气似随意,目光扫过太子的面容。

    “山东局面初定,千头万绪,老臣与诸同僚皆以为,殿下至少还需坐镇月余,方能确保无虞。”

    李承乾端起茶盏,并未立即饮用。

    “山东赈灾,首要在于打通关节,建立章程。章程既定,人选得宜,孤在与否,并无分别。强留不去,反显恋栈权位,易生是非。”

    他语气平淡,却字字如锤,敲在房玄龄心上。

    “孤离京时,轻车简从。此番归来,亦未通知沿途官府銮驾详情。各地只当是太子行辕另有公务派遣,未加详查,倒也省却许多迎送繁琐,更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关注。”

    房玄龄心中一震,太子这话,几乎是在明示他知晓朝中有人不愿他久留山东,甚至可能对其行踪进行监视!

    他面上不动声色,颔首道:“殿下思虑周详,体恤地方,老臣佩服。”

    “只是……山东赈灾后续,譬如以盐换粮、债券兑现等事,牵涉甚广,殿下离得开身?若有人阳奉阴违,岂不前功尽弃?”

    李承乾微微一笑,那笑容里带着几分自信。

    “房相多虑了。太子行辕仍在山东,一应事宜由东宫属官依既定方略办理,条条框框,皆已明晰。”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