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太子的影响力……何时变得如此之大了?-《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3/3)页

    但他这口气还没松多久,一次常朝之上的辩论,便将这股潜流彻底掀到了明处。

    朝会上讨论的是关于今年关中地区“和籴”的具体政策。

    民部提出,为了稳定粮价,预备在京畿诸县以略低于市价的价格,征购一批粮食入库,以备不时之需。

    这本是历年的常规操作,章程也是老章程。

    民部尚书唐俭奏毕,按惯例询问诸臣意见。

    本以为会顺利通过,不料,一位门下省的从六品左拾遗,名叫周正的年轻官员,率先出列反对。

    “陛下,臣以为此事不妥!”周正声音清朗,带着年轻人特有的锐气。

    殿内微微一静,不少目光投向这个平日并不起眼的小官。

    长孙无忌、房玄龄等重臣也抬了抬眼皮。

    “哦?周拾遗觉得有何不妥?”李世民不动声色地问。

    “回陛下,”周正躬身道。

    “臣近日因公务,曾数次前往京兆府下辖的蓝田、渭南等县。与当地农户交谈得知,去岁虽称丰年,然因山东之灾,漕运不畅,关中粮价本就已比往年高了半成。”

    “如今青黄不接,市面米价已至斗米三十五文。民部所拟和籴之价,仍按去岁旧例,定为斗米三十文。此价与市价相差五文之多,农户若被迫售粮,无异于盘剥!恐伤农心,亦恐激起民怨!”

    他话音落下,立刻又有另一位御史台的监察御史出列附和。

    “陛下,周拾遗所言属实!臣亦曾至鄠县、盩厔等地,亲眼所见,民间存粮并不宽裕。若此时强行低价和籴,必致怨声载道。请陛下明察!”

    紧接着,又有三四名官员纷纷出列,他们官职都不高,多是些员外郎、主事,但言辞凿凿,都声称是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列举了各自“深入”的县乡名称,甚至具体到某村某里的情况,一致反对民部拟定的和籴价格。

    朝堂之上,顿时响起一片嗡嗡的议论声。

    唐俭的脸色有些难看。

    他身为民部尚书,掌管天下财赋,自有其一套数据和考量。

    被这几个小官当庭质疑,面子上如何挂得住?

    他当即出列反驳:“尔等所言,不过一隅之见!民部所定和籴之价,乃综合往年粮价、国库支用、市场行情而定,旨在平稳物价,岂是尔等妄加揣测?”

    那位首先发难的周正却毫不退缩,昂首道:“唐尚书!下官所言,并非妄加揣测,乃是实情!”

    “尚书久居庙堂,可知如今长安米铺之价几何?可知乡间农户为缴纳租庸,已需粜卖多少存粮?”

    “政策若不合下情,纵有千般理由,亦是害民之政!”

    “你!”唐俭气得胡子一翘。

    “黄口小儿,懂得什么国家大计!只知空谈民情,可知国库空虚,边用浩繁?”

    “正因知国库空虚,才更需体恤民力!”又一名官员高声接口。

    “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岂是长治久安之道?”

    “太子殿下常教导我等,要读圣贤书,更要下基层,知民间真实疾苦!唐尚书,您可曾亲自去乡间看看,问问那些农户,愿不愿以三十文一斗的价钱卖粮给官府?”

    这话一出,不仅直接顶撞了唐俭,更是把太子李承乾的教导搬了出来!

    一直闭目养神的房玄龄猛地睁开了眼睛。

    长孙无忌的眉头紧紧皱起。

    高士廉也忍不住冷哼了一声。

    这几个小官,仗着太子的势,竟敢如此放肆!

    龙椅上,李世民的面色沉静如水,但放在扶手上的手指,却微微收紧了。

    这些官员,无疑都是深受东宫那套“深入基层”理论影响的所谓“太子党”。

    他们利用自己亲自走访得来的、难以驳斥的具体情况,向原有的政策制定体系和权威,发起了挑战。

    而他们攻击的目标,直指掌管财政的民部尚书唐俭!

    更让人无奈的是,这些年轻官员说的……很有道理!

    他们引用的数据、描述的情况,细致入微,显然是真正下去看过、问过的。

    相比之下,唐俭那套“综合考量”、“国家大计”的说辞,反而显得有些空泛和苍白。

    在确凿的“民间疾苦”面前,任何大道理都显得有些无力。

    这场原本寻常的朝会议事,瞬间变得剑拔弩张。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