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他猛地收住笑声,脸上所有的表情瞬间敛去,只剩下一种冰冷的决绝。 “他们既然畏首畏尾,不敢行险,那本王……就自己来!” 杜楚客心头剧震。 “殿下!不可!此乃……此乃万劫不复之路啊!” 他急声道,“一旦事有不谐……” “本王意已决!此事,绝不可让那些世家知晓半分!他们,靠不住!” 他深吸一口气,强压下翻涌的气血,声音变得低沉而危险。 “先生,你方才所言,继续与世家保持联系,商议如何弹劾结党,此事……你依旧去办。” “至少,要让东宫那边以为,我们仍在走这条明路。” 杜楚客的劝谏被李泰厉声打断,殿内一时死寂。 杜楚客深知,此刻再劝已是无用,反而可能激起魏王更深的逆反,只得将满腹忧虑压下,垂首应道。 “……是,属下明白。联络世家,弹劾东宫结党之事,属下会继续推进。” 李泰冷哼一声,不再看他,转身走到窗边,猛地推开窗户。 夜风涌入,带着凉意,却吹不散他心头的燥热与阴郁。 他望着魏王府邸深沉的夜色。 接下来的几日,长安表面依旧维持着诡异的平静。 东宫对工部的整顿有条不紊,太子属官“深入基层”之风未见停歇,甚至因前次朝堂争议的“胜利”,更有蔓延之势。 而魏王府与世家之间的密会似乎也仍在继续,关于弹劾东宫结党的风声,隐隐在朝堂下层流传,但并未形成实质性的奏章风暴。 然而,一股新的暗流,却在一些世家出身的官员,尤其是与吏部、礼部关联密切的官员中酝酿。 这日朝会,议罢几项常规政务,殿中侍御史、出身博陵崔氏的崔仁师手持玉笏,稳步出列。 “陛下,臣有本奏。”崔仁师声音清朗,姿态恭谨。 李世民目光落下。 “崔卿所奏何事?” “陛下,”崔仁师躬身道。 “近日东宫事务繁多,太子殿下既要总揽工部革新,又要处理日常监国文书,勤勉操劳,臣等感佩。” “然储君乃国之根本,过于辛劳,恐非社稷之福。且陛下日理万机,亦需肱骨分忧。” 他略微停顿,抬眼快速扫了一下御座上的皇帝。 “臣观魏王泰,聪慧敏达,文采斐然,尤精典籍礼制,向为士林所称道。魏王与太子乃一母同胞,兄弟情深。若陛下能令魏王适当参与朝政,协理部分事务,既可分担陛下与太子之忧,彰显天家和睦,又可令魏王才学得展,为社稷效力。” “此举,于国于家,两全其美。臣冒昧进言,伏请陛下圣裁。” 这番话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阵细微的骚动。 不少官员交换着眼神,心中了然。 这绝非崔仁师一人之意,其背后必然站着相当一部分世家力量。 紧接着,又一位出自赵郡李氏的礼部侍郎李敬玄出列附议。 “陛下,崔御史所言极是。太子殿下近来致力于工部实务,成效卓著,然礼部典章、吏部铨选,亦关乎朝廷体统与人才进退。” “魏王殿下素娴礼制,若能在礼部或吏部观摩学习,协理部分事宜,必能有所建树,亦可令天下士子感知陛下重用宗亲、广开才路之德意。” 随后,又有几名门下省、中书省的官员,以及几位出身世家、在吏部任职的郎中、员外郎相继出列,言辞恳切。 理由冠冕堂皇,核心意思皆是指出太子忙碌,陛下辛劳,而魏王李泰才德兼备,又是太子亲弟,正可入值机要,分担政务,且特别点明吏部或礼部是为适宜。 矛头隐隐指向了掌管天下官员升迁任免的吏部,以及执掌礼仪科举的礼部。 龙椅上,李世民面色沉静,目光缓缓扫过下方请命的官员,心中如明镜一般。 这些世家,眼见东宫势头难阻,便想推出魏王来制衡。 将李泰塞进吏部或礼部,哪怕只是“协理”、“观摩”,也等于在最重要的官僚体系核心打入一个楔子,既能分太子之权,又能借助李泰影响官员任免与士林风向,维系世家自身的利益。 他眼角余光瞥向站在百官前列的李承乾。 太子垂眸而立,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仿佛那些建议与他全然无关。 李世民又想起李泰近来于府中闭门不出,情绪似有低落。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