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李逸尘略一沉吟,便条理清晰地阐述起来。 “陛下明鉴。此法精髓,在于‘事前定规,事中循迹,事后可查’。” “其一,分类之标准需明确统一,非依来源,而依内容性质与紧急程度,使杂乱文书各有归置。” “其二,标签标识须直观醒目,使人一目了然,便于优先处置紧要事务。” “其三,需辅以流转记录,明确文书自接收、分类、批阅、执行至归档之全过程,权责清晰,环环相扣,如此可免积压、推诿、遗漏之弊。” 他顿了顿,见李世民并未打断,便继续道:“至于确保有效,关键在于执行与监督。” “需有专人负责初始分类与标签粘贴,确保准确。需定立章程,规定各类文书处理时限。需定期核查流转记录,对延期、滞留者追因问责。” “唯有形成定规,持之以恒,方能革除旧弊,提升效率。” 李世民一边听着,一边随手翻看案上已被分类整理的奏疏。 他注意到,那些关乎边镇军情、重大灾异、官员弹劾的赤色、黄色标签文书被放在最显眼处,而日常汇报、礼仪程序类的白色、褐色文书则另置一旁。 以往需要他耗费大量时间从头翻阅、自行判断缓急的步骤,确实被大大简化了。 “若将此法推行于两仪殿,你以为如何?” 李世民忽然问道,目光炯炯。 李逸尘心中一震。 他谨慎答道:“两仪殿乃陛下处理天下机要之中枢,文书之繁杂、重要性远非东宫可比。” “若行此法,分类标准需更为精细严谨,负责分类之中书舍人、通事舍人等需严格遴选培训,确保其能准确把握文书轻重。” “且陛下日理万机,此法或可助陛下更快梳理头绪,然最终裁决,仍需圣心独断。” 回答既肯定了方法的普适性,又充分考虑了两仪殿的特殊性,并将最终决定权归于皇帝,可谓周全。 李世民眼底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满意。 此子不仅有点子,更懂分寸,知进退。 “好。”李世民颔首。 “你既倡此策,便由你暂留两仪殿,协助王德,将朕此处积压之文书,依你之法,尽快整理出个章程来。” “中书、门下当值之人,你可酌情调用。” “臣,领旨。” 李逸尘躬身应道,心中并无半分犹豫。 接下来的两日,李逸尘便留在了两仪殿偏殿。 他并未大张旗鼓,而是先仔细观摩了两仪殿文书原有的流转模式,与几位当值的中书舍人、通事舍人进行了细致沟通,了解各类文书的特点和处理惯例。 在此基础上,他结合东宫经验,拟定了一套更适用于皇帝办公场景的分类细则和标签体系。 他亲自示范,指导书吏和内侍如何快速准确地分类粘贴,如何建立并填写文书流转登记簿。 整个过程,他态度谦和,解释耐心,遇到不同意见,也能耐心听取,择善而从,并未因身负皇命而盛气凌人。 其务实高效的作风,很快赢得了具体办事人员的配合。 李世民听取相关汇报,见李逸尘行事井井有条,调度得法,不过两日功夫,原本略显杂乱、堆积如山的御案,竟已变得秩序井然。 各类奏疏、表章分门别类,依缓急排列,旁边还附有简单的摘要标签和初步处理建议。 他尝试按照新的分类处理政务,发现原本需要耗费整个下午才能批阅完的文书,如今竟能在午膳前便处理大半,效率提升何止一倍。 那种掌控全局、游刃有余的感觉,让多年来习惯于在文山牍海中辛劳的李世民,感到一种久违的轻松。 这种变化,实实在在,做不得假。 第三日傍晚,李世民批阅完最后一份奏疏,看了看窗外尚早的天色,心中感慨。 他看了一眼侍立在侧的王德,问道:“李逸尘今日还在偏殿?” “回陛下,李司仪郎仍在核对今日文书流转记录,说是要确保无误方可。” 王德恭敬回道。 李世民沉吟片刻。 此子才具可用,心性亦算沉稳。 其献策之功,不小。 直接擢升其本人? 他毕竟是东宫属官,骤然提升? 他才刚刚晋升。 而且亦可能助长东宫之势。 赏赐金帛?又显得轻了。 “朕记得,其父李诠,仍在国子监?” 王德立刻心领神会。 “是,陛下。李博士在国子监任职已近十载,勤勉本分,学问扎实,颇受监生敬重。” “嗯。”李世民点了点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