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教学大纲-《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3/3)页

    “此事,除你我知道外,绝不能让第三个人知道。对外,你只说在我这里读书识字,明白吗?”

    赵小满用力点头,语气坚定地说道:“俺明白!俺对谁都不说!打死俺也不说!”

    他心思单纯,却深知轻重。

    他在心里发誓,就算刀架在脖子上,也绝不泄露半个字。

    “起来吧。”

    李逸尘这才伸手将他扶起。

    “今日便到此为止。你回去后,仔细回想我今日所讲,多用眼观察,用手验证。过些时日,我再寻你。”

    “是!恩师!”赵小满改了口,恭敬地应道。

    送走一步三回头、满怀激动与感激的赵小满,李逸尘闩好院门,回到书房。

    他在胡床上坐下,给自己倒了一杯已经微凉的茶水。

    窗外阳光正好,将院中老槐树的影子投在窗纸上,斑驳摇曳。

    李逸尘的思绪,从方才的教学,转向了东宫近日的风波。

    世家联合施压,属官接连请辞,弹劾奏疏如雪片般飞向两仪殿又被转送东宫……

    这一切,他并不担心。

    李承乾经过这半年的磨砺,尤其是经历了“天命”问题的冲击和“理想信念”的初步引导,心性已非吴下阿蒙。

    他懂得隐忍,也学会了运用规则和策略。

    面对世家的反扑,只要他坚持住“一报还一报”的博弈策略——

    自身严守礼法、不主动构陷,但对任何攻击予以有力、有据的反击——就足以稳住阵脚。

    毕竟,这大唐天下,真正的执棋者,是那位雄才大略的贞观天子李世民。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上台,深知权力斗争的残酷,也深知世家门阀对皇权的掣肘。

    他推行科举,编纂《氏族志》,无一不是在削弱世家。

    如今世家联合起来针对储君,李世民或许会借此磨砺太子。

    但绝不会坐视他们真正动摇国本,威胁到李唐皇权的稳定。

    在绝对的皇权面前,世家翻不起真正的惊涛骇浪。

    李逸尘相信,李承乾只要能展现出足够的韧性和政治智慧,这场风波,最终只会成为他成长道路上的一次小历练。

    甚至是他进一步巩固地位的垫脚石。

    思绪收回,他又想到了赵小满。

    这孩子今天的表现,让他十分满意。

    不仅理解能力强,能迅速消化那些超越时代的知识概念,而且展现出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和专注。

    这是成为顶尖匠师乃至科学探索者最重要的品质。

    “或许……真的可以……”

    李逸尘心中盘算起来。

    他自己并非工科专才,许多超越时代的“发明”,他知道其原理和大致方向。

    但具体的工艺、材料、制作流程,他并不精通。

    若要他亲力亲为去搞出活字印刷、改良纸张、提升冶金技术,恐怕事倍功半,且极易暴露。

    但赵小满不同。

    他本身就是工匠出身,熟悉这个时代的技术基础和材料特性,又有极强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如果自己能系统地教授他一些基础知识,引导他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

    那么,很多技术革新,或许可以由赵小满自己去摸索、去实现。

    比如造纸。

    现在的纸张质量参差不齐,成本高昂。

    如果赵小满理解了纤维、水解、过滤、压榨等背后的物理和初步化学原理。

    是否能在现有技术上,通过调整原料配比、改进打浆工具或晾晒方法,造出更白、更韧、更廉价的纸?

    又比如印刷术。

    此时的大唐还没有出现雕版印刷术。

    而且他可以引导赵小满将印刷术类型更加丰富。

    这比自己直接抛出成熟方案,要稳妥得多,也更符合技术发展的自然规律。

    自己只需要在关键节点给予指导和理论支持。

    他铺开一张纸,磨墨润笔。

    他需要为赵小满制定一个粗略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大纲”。

    从最基础的力学现象开始,结合大量的实验和观察,逐步深入。

    同时,也要想办法,将识字教学巧妙地融入进去,至少让他能看懂简单的图纸和说明。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