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这,才是治国之要义!-《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3/3)页

    “这,才是治国之要义!”

    李世民说完这番话,自觉找回了一些场子,目光扫过群臣,期待看到赞同与敬畏。

    然而,殿内的气氛却有些微妙。

    皇帝这番话,道理自然是金科玉律,放在平时,定会引来一片称颂,甚至被史官记录,流传后世。

    但在此刻,在此情此景之下说出来,却总让人觉得……有些突兀,有些牵强,甚至有些……刻意。

    仿佛是为了掩饰方才的难堪,而强行将话题拔高到另一个层面。

    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何等精明,岂会看不出陛下这是在强行挽尊?

    他们只能纷纷躬身,口称:“陛下圣明,臣等谨记。”

    只是那声音,比起方才讨论发行新债时,少了几分热切,多了几分复杂。

    所有人的心里都明镜似的。

    今天这场朝会,真正闪耀的的是提出那振聋发聩的“百工之业乃信用根基”之论的太子李承乾。

    而陛下,虽然最后总结陈词依旧高屋建瓴,但明眼人都知道,在具体的洞察和信用本质的剖析上,陛下……被太子比下去了。

    李世民看着殿下神色各异的群臣,心中那股憋闷感更重了。

    他挥了挥手,有些意兴阑珊。

    “发行新债之事,容后再议。退朝吧。”

    声音中,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疲惫和落寞。

    众臣依序退出两仪殿,不少人离去时,目光都若有若无地在那位身形并不挺拔,甚至有些跛足的太子身上停留片刻。

    李承乾默默行礼,最后一个缓缓退出大殿。

    两仪殿内。

    侍立的宦官宫女早已被李世民挥退,此刻殿中只剩下他一人。

    先前朝堂上那番激烈却无声的交锋,此刻如同潮水般反复冲刷着他的脑海。

    李承乾那张沉静而恳切的脸,那些条分缕析、剥茧抽丝般的言论,一句句,清晰地回荡在耳边。

    “百工之业”、“分工协作”、“信用根基”、“创造财富之能力”……

    这些词语,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套无法反驳的道理。

    他原本以为,贞观券的稳定,是他励精图治十数载、威加海内所自然积累的威望体现。

    是朝廷强大实力不言自明的象征。

    他甚至已经准备欣然接受唐俭等人的提议,借此“良机”再发巨债,进一步彰显他的掌控力与大唐的昌盛。

    可太子……太子却用最平静的语气,最严谨的逻辑,将这份他引以为傲的“威望”表象,撕开了一个口子。

    稳定债券的,不是他李世民的赫赫威名,而是那看似不起眼的农具推广。

    而农具推广的成功,背后依靠的,又是那个他平日虽知存在、却从未深思其巨大能量的“百工之业”之网!

    一种极其复杂的情绪在他胸中翻腾。

    是恼怒吗?

    有一点。被自己的儿子,在满朝重臣面前,以一种近乎“教导”的方式,指出了认知的盲区,揭穿了自以为是的光环。

    但这股恼怒,却如同无根之火,刚燃起一点苗头,便被更强大的理性与事实浇灭。

    他无法对太子的言论本身发火。

    因为太子说得对!

    每一句都切中要害,每一环都逻辑严密。

    那“百工之业”是信用根基之论,如同在他眼前推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让他看到了治国理政中一个被忽略却至关重要的层面。

    他不得不承认,太子这番见识,已然超出了绝大多数朝臣,甚至……也包括他自己。

    正是这种“不得不承认”,让他更加懊恼。

    他想起了之前太子几次三番在他面前提及“信用”二字,他虽未全然忽视,却也没有足够重视。

    原来,太子早已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而自己,却还沉浸在威望带来的虚幻满足之中。

    “信用……百工之业……”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