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近一年来,太子在诸多事务上展现出的行事风格,与此事隐隐有着某种相似的气息。 他抬眼飞快地瞥了御座上的李世民一眼。 更让他确信,此事必然与东宫脱不开干系。 陛下不说,是在维护太子? 还是另有考量? 李积则是身体微微前倾,眼中爆发出锐利的光芒。 作为武将,他更直接地感受到了这消息带来的军事上的巨大机遇。 粮草被毁,民心惶惶,将领被杀…… 这意味着高句丽的战争潜力被大幅削弱,后方陷入混乱! 这是千载难逢的进攻机会! 他几乎要立刻出声请战,但看到身旁长孙无忌和房玄龄沉静的神色,又将话暂时压了回去。 唐俭和高士廉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惊与一丝茫然。 他们负责邦交、财政,对于这等雷霆万钧的破坏性行动,感受更为直观,同时也更觉突兀。 是谁,有能力在泉盖苏文严加控制的腹地,完成如此惊人的一击? 殿内陷入了一种诡异的沉默。 每个人都在消化这突如其来的信息,并试图理清其背后的脉络以及对自己所负责领域的影响。 良久,长孙无忌率先开口,他声音沉稳,带着一贯的谨慎。 “陛下,此消息若属实,则高句丽局势已发生根本性逆转。其国内根基动摇,军心民心必然涣散。” 他顿了顿,观察了一下李世民的神色。 “臣以为,既然高句丽已自乱阵脚,我大唐或可暂缓即刻出兵之议。” “可令边军加强戒备,持续施压,同时继续辅以分化瓦解之策。” “待其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国力耗尽,或可不战而屈人之兵,届时再传檄而定,岂不更显陛下天威,更省我大唐国力?” 他的话语听起来是从国家利益角度出发,力求稳妥,减少损耗。 但内心深处,他想到的却是另一层。 若真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将是何等巨大的政治声望? 足以证明当前朝廷政策的正确性,证明以陛下为核心的统治集团的英明。 届时,朝廷威信、信用将臻至顶峰,之前因高句丽战事流言而一度受挫的债券信用将彻底稳固,甚至更上一层楼。 到时候,莫说二百万贯,便是发行更多债券,也必是应者云集,水到渠成。 反之,若此刻急于出兵,战事一起,消耗巨大,胜负难料。 万一有所拖延或挫折,必然会影响民心,动摇刚刚恢复的债券信用。 在长孙无忌看来,确保债券体系顺利运行是当务之急。 为朝廷开辟这条新的、相对独立于传统赋税的钱粮渠道,其长远战略意义,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一时一地的军事征服。 他隐约感觉,太子背后那套关于“信用”的学问,正在悄然改变权力运行的规则。 他必须确保关陇集团、确保自己在这一新规则下依然占据有利位置。 而“不战而胜”无疑是最符合这一目标的结局。 房玄龄微微颔首,接口道:“辅机所言,老成谋国。” “高句丽经此重创,已如瓮中之鳖。我大军若即刻压境,反而可能促使其内部暂时团结,负隅顽抗。” “不如以静制动,外示以威,内施以间,待其自溃。” “如此,既能毕其功于一役,又可最大限度保全我将士性命,节省国库开支。” “且……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若能以威德服之,则善莫大焉。” 房玄龄的思考与长孙无忌有相似之处,但角度略有不同。 他作为宰相,更着眼于全局和长远。 他也看到了“不战而胜”对巩固朝廷信用、稳定国内经济的巨大好处。 同时,他也考虑到,若强行发动灭国之战,即便胜利,战后如何治理高句丽这片土地,也将是巨大的难题。 需要投入无数人力物力。 若能通过压力使其内部分化瓦解,最终以相对温和的方式纳入大唐体系。 或是扶植亲唐政权,无疑是成本更低、后患更小的选择。 太子那日关于“百工之业”与“信用根基”的论述,让他更加意识到维持国内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一场大规模战争的消耗,很可能打乱这一进程。 李积听着两位文臣首领的意见,眉头紧紧皱起。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