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也是风险最高的道路。-《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2/3)页

    他再也按捺不住,霍然起身,向李世民拱手,声音洪亮带着武将特有的直率。

    “陛下!臣以为,长孙司徒与梁国公所言,虽有其理,但未免过于持重!”

    他目光炯炯,语气急切。

    “高句丽如今确是内乱,但泉盖苏文乃枭雄之辈,其掌控力犹在。”

    “若给予其喘息之机,未必不能稳住局面,甚至与我大唐长期对峙。”

    “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固然是上策,然此策耗时日久,变数太多!”

    “谁能保证高句丽内部不会出现转机?谁能保证不会有外部势力插手?”

    他向前一步,语气更加坚决。

    “如今敌方粮草被毁,民心惶惶,军心动摇,正是士气最为低落之时!”

    “此乃天赐良机,稍纵即逝!我大唐兵精粮足,将士求战心切,正应趁此良机,挥师东进,以泰山压顶之势,一举荡平高句丽!”

    “唯有彻底将其征服,才能真正永绝后患,彰显我大唐赫赫军威!”

    “若拖延时日,待其恢复些许元气,则我师老兵疲,胜负犹未可知矣!”

    李积的思维是纯粹的军事逻辑。

    战机稍纵即逝,必须抓住敌人最虚弱的时刻给予致命一击。

    他仿佛已经看到唐军铁骑踏破高句丽城池的景象。

    在他看来,只要打了胜仗,开疆拓土,缴获战利品,朝廷威信自然如日中天。

    届时发行债券只会更加容易。

    发更多的债券就有更多的钱粮。

    他甚至已经开始盘算,平定高句丽后,可以利用缴获和新的威慑力,顺势西进打击西突厥,或者北伐薛延陀。

    彻底奠定大唐在东亚的绝对霸权。

    军事胜利,是解决一切问题、实现一切目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基石。

    唐俭看了看争论的双方,谨慎地开口道:“陛下,李尚书所言不无道理,战机确是可贵。”

    “然则,大军一动,钱粮消耗巨大。”

    “去岁发行之贞观券,刚刚稳定,若战事迁延,恐再生波折。长孙司徒与梁国公之策,若能成功,于国于民,确是大善。”

    高士廉也点头附和。

    “正是此理。不战而胜,最利民生,亦最利稳固当前朝廷信用局面。”

    争论的焦点,似乎不知不觉地从“如何最好地解决高句丽问题”,转向了“何种策略更有利于维持和提升朝廷信用,以便顺利发行债券”上。

    文臣们更多地着眼于国内稳定和那条新开辟的财政命脉,而李积则坚信军事胜利是一切的前提。

    李世民端坐其上,面无表情地听着臣子们的争论。

    他的手指在御案上轻轻点着。

    对于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之策,他心中并非完全不认同。

    这确实是兵家上策,若能实现,无疑是证明他李世民德威远播的绝佳例证。

    这对他个人青史留名的追求,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但是,李积的话同样在他心中敲响了警钟。

    战机难得,泉盖苏文并非庸才,给予对方时间,就是给自己增加风险。

    他李世民能走到今天,靠的从来不是侥幸和等待,而是抓住机会,果断出击!

    玄武门如此,平定天下诸多对手亦是如此。

    他骨子里流淌的是开拓者和征服者的血液。

    更重要的是,他内心深处那份超越前朝、完成前隋未能完成之事业的强烈渴望,在此时熊熊燃烧起来。

    “不战而胜”固然好听,但哪里比得上真刀真枪、踏平敌国都城、将高句丽之地彻底纳入大唐版图来得痛快?

    来得功业彪炳?

    他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征服,是无可争议的胜利。

    是让后世史书浓墨重彩书写他李世民如何解决了前朝帝王们都未能解决的东北边患!

    至于债券……李世民的想法与李积有相似之处。

    他认为,只要自己御驾亲征,取得决定性的军事胜利,那么朝廷的威信将达到顶峰,届时别说二百万贯,就是更多,天下人也只会踊跃认购。

    信用,在绝对的实力和辉煌的胜利面前,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他之前的认知被太子动摇,但内心深处,他依然相信自己的威望和军事胜利才是最终的决定性力量。

    殿内的争论还在继续,长孙无忌引经据典,阐述“不战而胜”的种种好处,尤其是对“民心”、“信义”的凝聚。

    房玄龄则从国力消耗、战后治理等实际角度补充。

    李积则反复强调战机的紧迫性和军事解决的彻底性。
    第(2/3)页